“挂杯”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葡萄酒的“挂杯”现象,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没有一个清晰、合理的解释 。
【“挂杯”是如何产生的?】1855年,物理学家James Thomson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但是现在我们却将“挂杯”现象称为“马伦哥尼效应(Marangoni effect)”,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在Thomson发现挂杯现象的十年之后,具体来说也就是1865年,意大利的物理学家马伦哥尼(Marangoni)才首次从科学的角度将“挂杯”解释清楚:
马伦哥尼效应,就是指两种液体相接触时,表面张力强的液体会将表面张力弱的液体拉过来,因此会出现表面张力弱的液体向强的方面渗透,同一种溶液会因为浓度高而增强表面张力,所以稀溶液也会向浓溶液中渗透 。
由于在杯壁上的液体拥有较大的表面,酒精蒸发较快较多,因此酒液浓度会有所下降 。水比酒精在单位表面同玻璃壁接触的表面能高,酒精浓度下降了,表面能会增高 。液膜克服重力,自发上升的能量来源于水同杯壁接触释放的表面能 。因此,酒精浓度变化越大,“酒泪”就越明显 。(来源:果壳网)简单来说,所谓的“挂杯”,指的就是在流体界面,因为表面张力梯度而造成的传质现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