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概述】
外耳道疖:是指发生于外耳道软骨部,为化脓菌侵人毛囊皮脂腺所致的一种外耳疾患,又称局限性外耳道炎 。本病以剧烈跳痛性耳痛,张口,咀嚼,打哈欠,疼痛加剧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发生的原因较多主要与挖耳损伤,或游泳入水,细菌感染有关,其病理为外邪浸袭,郁滞不通,不通则痛属中医学“耳疖”、“耳疮”范畴 。
【诊断要点】
(一)主要症状为耳痛,其特征有:
1.耳痛呈跳动性,较剧烈在张口,咀嚼,打哈欠牵扯耳廓时耳痛加重 。
2.耳疖溃破后,耳痛可减轻 。
(二)体征:耳病可放射至头痛,影响睡眠,耳疖感染严重,时可蔓延耳屏,耳廊周围软组织,使耳廊前后淋巴结肿大,压痛,甚至化脓 。
(三)并发症:外耳道疖可并发耳后脓肿,多由耳后淋巴结化脓所致 。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以耳痛剧烈,耳道上局限性红肿突然如椒目或有脓头为主要特征 。
(二)治疗原则:疏风,清热,解毒,消肿为本病治则 。
(三)分型治疗
1.风热邪毒外袭型
症状:耳部灼热疼痛,于张口,咀嚼,或牵拉耳廊,或按压耳屏时疼痛加重,局部检查,可见耳道局限性红肿,隆起,如椒目,全身可见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不适,舌红,苔白,脉浮数 。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 。
处方: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30克,地丁15克,天葵子15克,牛蒡子15克,芦根30克,薄荷10克,荆芥10克 。
按语:本型多为外耳道疖初期,症状除耳痛外,常见风热邪毒外袭,正邪交争之症 。
2.肝胆湿热上蒸型
症状:耳痛剧烈痛引腮脑,耳前后脊核肿大,局部检查,耳道局部红肿,高突如半球状,其顶部可见黄色脓点,周围肌肤红肿,若溃破后有少许脓液流出,舌苔黄腻,脉弦数,全身可见发热或往来寒热,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
治法清泄肝胆之热,利湿消肿 。
方药:银花解毒汤加味 。
处方:银花15克,连翘15克,地丁15克黄连10克,夏枯草15克,丹皮10克,土茯苓30克,水牛角30克,炮甲珠10克皂角刺10克,水煎服 。
【外耳道疖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加减:若肝胆湿热较盛者,可选用龙胆泻肝汤;若耳疖已成脓而未溃破者,可选用仙方活命饮,或牛黄解毒丸,红肿甚者去白芷,陈皮加蒲公英30克,连翘15克;疖肿已溃破者,疼痛不甚去乳香,没药,便秘加大黄,芒硝 。
按语:本型多属耳疖较重者,合并耳前后淋巴肿大常伴有肝胆湿热之邪上蒸耳窍诸症 。
其他疗法:
(1)验方:银花15克,连翘15克,蒲公英3克,地丁15克,天葵子15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桔梗10克,皂角刺1克,炮甲10克,甘草10克 。
水煎服:其药渣煎汤,用小毛巾沾药液,湿敷患处局部 。
(2)外治:外用金黄散软膏或紫金锭(磨汁)或牛黄解毒丸,其中之一,外敷患者耳部、牛黄解毒丸用开水化熔后敷于局部 。
(3)切开排脓:对疖肿已成脓而未溃破者,可切开排脓,给邪以出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