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颤证医案大全_颤证方法经验
医案一
张某,男,11岁 。1980年3月2日初诊 。患者于去年秋天,头项无故摇动,逐渐加重至大摇不休,除入睡时摇动暂止外,醒后即又发作 。经多处医院治疗,收效甚微,后转我院诊治 。检查:患儿精神尚好,脉弦稍数,舌红无苔 。证属:肝风内动,浮阳上越所致 。治疗:镇肝潜阳,熄风柔痉 。方药:生牡蛎24克,白芍15克,鳖甲9克,僵蚕6克,地龙6克,全蝎3克,豨莶草30克,钩藤9克,牛膝9克,羚羊角粉1.5克(代)(另包冲服) 。3月5日复诊:服上药2剂后,头摇已止,唯食欲较差 。上方减鳖甲、羚羊角粉(代),加鸡内金、白扁豆、山楂,又服2剂愈 。
【按】《内经》
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盖肝为木脏,肝木失和而风自肝起,风动则木摇,故头摇不止 。用牡蛎、鳖甲益阴潜阳;豨莶草、钩藤、羚羊角(代)平肝清热;僵蚕、地龙、全蝎熄风镇痉通络;再加白芍柔肝缓急;牛膝引药下行 。全方共奏柔肝熄风,镇痉除风之功而头摇症愈 。(原载《中原医刊》
1983年第4期)引自《张鹳一医案医话集》
医案二
陈某,女,64岁,农民 。1978年10月8日初诊 。患消渴病已3年余,每日饮水达四五暖瓶(五磅瓶),小便一昼夜15次左右,量多 。尿糖、血糖试验均为阴性 。自去夏以来,口唇颤动,不能自制,无片刻休止时,且影响进食 。其子侄辈皆医生,累治无效 。遂来就诊:患者口燥咽干,思饮不已,胸部痞塞,食欲日减,头晕身倦,心烦盗汗,望其舌鲜红无苔,诊其脉弦强而数,但重按无根 。证属阴虚火浮,肝风扰脾 。治宜补阴纳阳,濡肝益脾 。处方:熟地黄45克,枸杞子30克,白术30克,山药30克,党参15克,肉桂9克,附子9克,干姜6克,牛膝15克,补骨脂15克,益智15克,莱菔子15克,鸡内金9克,天麻9克 。3剂,水煎服 。10月12日复诊:渴饮大减,每昼夜只需一水瓶,但嘴唇仍颤动不已 。上方加豨莶草20克,钩藤20克,白芍15克,黑芝麻15克,以清镇肝阳,熄风止颤 。连服7剂,痊愈 。至今未再复发 。
【按】本病虽有口渴、舌红、脉弦数等症,但不能误认为是实火所致 。因脉虽弦数,而重取无根;且病程已迁延3年余,如是实火,早已燎原;况又唇颤不已,显系肝风内动,皆由肾水素虚,不能涵木而风生,阴不能庇阳而火浮所致 。故治则重在补肾水,濡肝木 。诚如《景岳全书》
中所云:“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 。”方中之所以用肉桂、附子,义在助肾阳蒸水上潮而止渴,又能引浮火下行以归元,一箭而得双雕 。二诊渴减面唇仍颤动,因唇属脾,颤动为肝风、肝阳未潜,扰脾不已之故也 。所以加入豨莶草、钩藤、白芍、黑芝麻以柔肝息风 。全方调配合法,故仅用药10帖而多年疾告愈 。(原载《河南中医》
1982年第1期)引自《张鹳一医案医话集》
医案三
郭某,女,76岁,干部 。病历号122821,1993年10月25日初诊 。主诉四肢震颤,舌体不自主舞弄3年 。其患有糖尿病30余年,近10年用胰岛素治疗 。近几年多次因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住院治疗 。遗有左侧肢体活动不便 。1990年初,出现四肢不自主震颤,口唇多动,舌体舞弄不休,静止亦然 。神经内科确诊为脑动脉硬化、帕金森病,一直服用盐酸金刚烷胺、苄丝肼/左旋多巴(美多巴)、苯海索(安坦)、氟哌啶醇、双氢麦角碱(喜得镇)等治疗 。近半年来,肢体震颤抖动及舌体舞弄加重,尤以左侧明显 。近3个月来口舌溃疡反复发生,遂就诊于祝氏 。现观其形体肥胖,汗出较多,口舌多处溃疡疼痛,舌体舞弄不休,口唇多动,四肢震颤,不能持物 。
动作迟缓,行走迈小碎步,语言含混不清,寐差纳呆,头晕乏力,口干欲饮,腰腿酸痛,夜尿4~5次,大便干燥,数日一行 。舌红黯,舌下络脉瘀张,脉细弦 。辨证:肝肾阴虚,虚风内动,瘀阻脑络,虚火上炎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息风,化瘀通络,清热解毒 。处方:枸杞子10克,菊花1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0克,山茱萸10克,山药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生蒲黄10克(包),丹参30克,升麻10克,桔梗10克,白头翁30克,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北沙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半个月,未再口腔溃疡,口干、弄舌均减 。以上方加减服药2个月,1994年2月21日复诊时诉其弄舌、震颤同前,畏寒肢冷,口舌干燥,小便不畅,大便干燥,舌黯红,脉弦细 。辨证:阴阳两虚,肝肾不足,虚风内动 。治法:协调阴阳,补益肝肾,平肝息风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龙骨30克(先下),生牡蛎30克(先下),生地黄、熟地黄各10克,山茱萸10克,山药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枸杞子10克,川续断15克,钩藤10克,白头翁30克,丹参30克,升麻1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1994年4月28日复诊 。服上方1个月,其畏寒肢冷及尿不畅消失,震颤弄舌亦好转,乃停服氟哌啶醇、苯海索、仅服金刚烷胺与苄丝肼/左旋多巴,继服1个月,今来诉说震颤、弄舌又重,头晕头痛,乏力口干,舌黯红,脉弦滑 。辨证:瘀阻脑络,引动肝风 。治法:活血化瘀,平肝息风 。处方: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地黄10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枳壳10克,牛膝15克,钩藤15克,白头翁30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0克,五味子1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连服上方60余剂,右侧肢体控制,弄舌大减,已无咬舌现象,语言明显清楚,下肢有力 。守方加鸡血藤30克、豨莶草15克,再服30剂,1994年10月24日随诊时舌体舞弄已不明显,肢体未见明显震颤,精神体力均佳,唯感口干思饮,大便干燥 。嘱守方加肉苁蓉20克、制何首乌15克,再服1个月,随诊至今,病情稳定 。
【按】帕金森病属于中医学“震颤”“弄舌”等病证范畴 。《内经》
中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孙氏《赤水玄珠》
中说:“颤振者,人病手足摇动,如抖擞之状,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住持,风之象也 。”并谓“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 。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灭盛火,极为难治 。”系指中老年者,肝肾精血渐衰,真元本虚,或因风寒痰火阻滞筋脉;或因精血不足,筋脉失荣;或病久人络,瘀阻脉络等致津血不能荣筋脉而生风震颤 。祝氏治疗本病常以杞菊地黄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以滋补肝肾、调和阴阳、潜阳熄风和活血化瘀等为基本原则 。本案据证先施杞菊地黄汤合生脉饮等滋肝肾、熄肝风、清热毒,令水火相济而风熄,故舌疮、弄舌、口干减矣;继之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杞菊地黄汤加减以滋肝肾、和阴阳、熄肝风,阴阳和而风木静,故肢冷去,震颤轻也;终以血府逐瘀汤加益肝肾之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等药和平肝息风之钩藤等药治之,重在化瘀通络,“血行风自灭”,标本并治,乃获良效 。方中白头翁配钩藤之用,系祝氏对药经验,他据《本草备要》
之论白头翁“有风不动,无风自摇,其相像肝,治血热风动”之说,与平肝息风药钩藤相伍,每有增强清热平肝,熄风解痉之力 。故常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甲亢和血热动风等病证 。
引自《祝谌予临证用方选粹》
医案四
周某,男,17岁 。2001年7月1日初诊 。乃父代诉:1998年冬,患儿开始左手有一过性抖动,至1999年初夏,四肢均抖动,几经医治无效,后赴上海市某医院求治,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治疗后曾稍好转 。至2001年2月,病情加重 。诊见四肢震颤,手不能持物,步履蹒跚,左下肢僵直,行走常仆倒在地,头项强直,语謇,流涎,右胁下痛,脘腹胀痛,胃呆少纳 。舌偏红,苔前半光,近舌根部白腻,脉弦数 。证属肝阴亏损,虚风内动,夹痰为虐,上扰清空之窍,内窜肢体经络使然也 。法当滋养肝阴,熄风祛痰,方宗左归饮合钩藤饮出入 。处方:云茯苓、熟地黄、(砂仁1.5克拌)各12克,山茱萸、嫩钩藤、炙僵蚕、甘枸杞子各10克,羚羊角粉(<代一水调服)1克,左牡蛎(水煎)15克,明天麻、玳瑁(先煎)、九节石菖蒲各5克,陈皮6克 。3剂 。另:全蝎28克,研末,每早晚各服2克 。复诊时症情平平无变化,原方续服7剂 。7月15日三诊:近2日来,四肢震颤已渐减轻,步履虽蹒跚,但已不再仆倒,且流涎亦止,胁痛迭减 。此虚风渐熄,经络将和之兆 。前方去羚羊角粉(代)、全蝎,加龟甲15克,宣木瓜10克 。14剂 。8月1日四诊:一周前因暑热难耐,夜卧室外,感寒发热2日,暂停服中药,但病情未恶化,肢体震颤之象续有好转,语謇亦有起色,胃纳如常人,舌质转正红 。再守效方,拟丸药缓图之 。处方:熟地黄(砂仁15克拌)、山茱萸、甘枸杞子、左牡蛎、玄武板、菟丝子、宣木瓜、杭菊花、嫩钩藤、白僵蚕、怀山药、片姜黄、怀牛膝、紫丹参各100克,玳瑁、明天麻、九节石菖蒲、陈皮各50克 。上药共研极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3次,每次6克 。五诊时症情日有好转,继续服上列丸药 。2002年1月12日六诊:肢体震颤偶见,手足均有力,步履稳健,再作膏方调治 。处方:熟地黄(砂仁15克拌)、山茱萸、甘枸杞子、杭白芍、左牡蛎、菊花、白僵蚕(炙)、嫩钩藤、片姜黄、怀牛膝、紫丹参、宣木瓜各300克,生黄芪(蜜炙)、怀山药(炒)各200克、玳瑁、明天麻(煨)、九节石菖蒲、上广陈皮各150克 。上药用水浸一宿,以文武火煎熬,取原、二、三汁,滤去渣滓再熬,以滴水成珠为度,加清阿胶60克,龟鹿二仙胶100克,白蜜1000毫升,冰糖500克收膏 。磁器贮藏,每日3次,每次1调羹,开水冲服 。此方服后,症情一直稳定,基本痊愈,遂停药 。
【按】肝豆状核变性现代医学治疗效果不满意,预后多不良,本病与中医学中的震颤、痉证有相似之处 。《素问·至其要大论》
中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又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今患者四肢震颤,头项强直,下肢强直等风动之象已显 。
查动风有外感与内伤之分,一切外感时病如“流脑”“乙脑”等动风见症为时也暂,一般仅起病数日即出现痉、搐、手足蠕动诸症,若旬日以上仍动风者,则属罕见;本病颤抖已持续2年有余,是乃内伤杂病;结合偏红之舌、弦数之脉看来,当属肝阴有亏,无以濡养筋脉、经络,以致震颤、强直,此其一;其二,语謇、流涎,是痰浊阻扰舌根为患,因而法宗滋养肝肾,熄风祛痰,方选左归饮合钩藤饮,另加牡蛎、玳瑁介类潜阳,九节石菖蒲、陈皮祛痰 。上方服1周后,症情平平,未见进展 。细思辨证无误,治法似不应朝定夕改,于是二诊守方再服1周 。三诊时流涎即止,震颤亦有减轻,再参龟甲血肉有情之品,缪仲醇称其“专补肾家之真阴”,肾水足则肝木得柔而虚风可弭,复人木瓜通络,本末兼顾 。此后症情日有起色,四诊时考虑到筋脉经络失养之证,虽未见紫舌,但已迁延两载,久病入血者多瘀,亦在意中,因而加上行之姜黄,下走之牛膝及“功同四物”之丹参,以作周身活血之用 。五诊症情续有好转,仍守四诊丸方,以冀稳步前进 。至六诊时已基本恢复,再重治其本,多方照顾,予黄芪补气,以龟鹿二仙胶易龟甲,乃于“阳中求阴”,意在“阳生阴长” 。
引自《中医临证求实》
.医案五
宋某,男,67岁,干部 。1988年12月16日来诊 。四肢震颤活动障碍半年 。因手足颤抖不能自主,伴有僵直感,活动困难,语言迟钝,吞咽困难,在北京某医院诊为“帕金森病”,曾服用金刚烷胺、左旋多巴、苯海索(安坦)等药物,症状无明显好转,故特求治于高师 。症见老年貌,慢性病容,表情呆滞,慌张步态,言语迟涩,口角流涎,吞咽困难,四肢不自主抖动,头晕头痛,周身乏力,健忘多梦,下肢浮肿,二便尚可,舌暗红,苔薄白中厚,脉细弦 。辨为阴虚风动,风痰上逆,筋脉失荣,法拟滋阴柔肝,健脾祛痰,息风止颤 。药用玉竹10克,天冬10克,白芍10克,葛根10克,山药10克,丹参10克,天麻10克,法半夏10克,白术10克,木瓜15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6剂药后无不良反应,精神好转,头晕头痛减轻,睡眠稍有改善,但仍肢体颤抖,步履不稳,言语迟钝,下肢浮肿,舌脉同前 。守原方加连皮茯苓15克,又进12剂后,震颤减轻,运动较前灵活 。高师谓治此等顽疾,非一日之功,仍宗原方出入,前后共服中药108剂,四肢震颤基本消失,已能缓慢行走,双手握力正常,头脑清醒,精神状态改观,表情正常,生活亦能自理 。
【按】本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 。临床以震颤、肌肉强直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缠绵难愈,西医学尚无特效治法 。高师宗“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之旨,认为本案四肢震颤,兼有头晕,风之象也,肝主筋,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脾为生痰之源,风动则痰升,风痰阻络,上窍失宣则表情呆滞,言语迟涩,口角流涎 。故高师从脾湿、肝风论治,投以玉竹、天冬、白芍、木瓜养阴柔肝;法半夏、白术、山药、茯苓健脾祛湿;天麻、龙骨、牡蛎镇肝熄风止痉 。因辨证精确,用药熨贴,故使顽症获愈 。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高辉远》
医案六
赵某,女,57岁 。1989年11月20日初诊 。患者一年前因家事恼怒而出现左手臂震颤,时轻时重,反复不已,每于心情烦躁时手颤加剧 。平素性急易怒,胸闷不舒,两眼于涩,体倦乏力,头晕心悸,口唇干燥,脉弦细数,舌淡红苔薄白 。患者五官对称,语音清晰,血压15.2/11.2kPa(114/84mmHg) 。1989年10月24日曾往某医院就医,后经省心研所血液生化检查:三酰甘油89mg/dl,总胆固醇215mg/dl,HDL-C:69mg/dl,LDL-C:128mg/dl,HDL-C/TC=32%,LDL-C/HDL-C=1.9 。省立医院CT颅脑平扫报告:“颅脑未见异常改变” 。此证为肝阴不足兼肝气失于条达所致 。治宜疏肝解郁、养阴熄风法 。处方:①毛柴胡6克,杭白芍10克,绿枳壳6克,干地黄15克,黑玄参18克,朱砂15克,牡丹皮10克,明天麻10克,钩藤12克,地龙干15克,白僵蚕6克,甘草3克,小春花6克 。5剂,水煎服 。②梅花5克,玫瑰花5克 。5剂,煎汤代茶服 。11月26日二诊:手臂震颤减轻,头晕、胸闷、口干好转 。近日左肩胛部时感酸痛 。仍守前法,原方加味 。处方:毛柴胡6克,杭白芍10克,绿枳壳6克,甘草3克,干地黄15克,黑玄参18克,麦冬(朱砂拌)15克,牡丹皮10克,明天麻10克,双钩藤12克,地龙干15克,白僵蚕16克,小春花(阴地蕨)6克,冬桑枝15克 。水煎服,7剂 。代茶方仍按原方,7剂 。12月4日复诊:手颤明显改善,精神尚好,仍按前方出入 。处方:毛柴胡6克,杭白芍10克,绿枳壳6克,甘草3克,干地黄15克,黑玄参18克,麦冬(朱砂拌)15克,牡丹皮10克,明天麻10克,双钩藤12克,地龙干15克,白僵蚕6克,左牡蛎30克(先煎),小春花(阴地蕨)6克 。嘱其续服5剂,以巩固疗效 。2年来,患者又因心情不佳而手颤复发2次,俞教授仍按理肝气、养肝阴兼息风法治疗而取效 。
【按】《内经》
中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
),“肝主筋”(《灵枢·九针论》
),指出人体肢节运动正常与否跟肝的关系密切,肢节的正常运动有赖于肝阴血对筋膜滋养,若肝的阴血不足,筋失所养,则筋脉拘急 。阴虚不能潜阳,阳动生风而手足震颤 。本例患者两眼干涩,神疲心悸,口唇干燥,脉弦细数,系肝阴不足之象,又伴有胸闷不舒,心烦性急易怒为肝失疏泄的证候 。阴虚与肝郁这是病情的关键,故俞师以四逆散疏理肝气,用地黄、玄参、麦冬(朱砂拌)滋阴养肝且能安神;加地龙干、钩藤、僵蚕、天麻等药以平肝熄风止颤;用梅花、玫瑰花煎汤代茶,增强四逆散理气解郁作用 。方中理气与养阴熄风配合,疏肝和养肝同治,所以取得满意效果 。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俞慎初》
医案七
王某,女,20余岁 。1964年3月13日诊 。患者体质素弱,春节前因新产发热,每于午后测腋下体温,均在38~39.8℃,精神疲乏,骨节酸楚,手足震颤 。前医以感冒发热为治,但其热未退,因来求诊 。经询其发病及治疗情况,患者于临产期曾住省某保健院,施术后,产一女孩,不久发热 。察其热型则平旦慧,下晡甚,肤热不灼手,渴不喜饮,大便难,如便时则极感不支 。其脉细数,苔薄白 。今察其症,邪少虚多,应以养血、凉血、保津、透热、舒筋为主,姑以四物汤合青蒿鳖甲汤出人治之 。处方:干地黄18克,杭白芍10克,当归身6克,青蒿穗6克,地骨皮10克,生鳖甲18克(先煎),牡丹皮10克,肥知母6克,黑桑椹10克 。水煎服 。上方连进3剂后,患者热已退,手足震颤已愈,大便通调 。嘱其再进2剂,以善其后 。
【按】细揣该证,患者当非外感,如系外感,何前医投药不应,据其热型,亦不能断为外感型发热,而肤热不灼手,渴不喜饮,脉细数,苔薄白,当为血虚发热之象 。况新产妇,其血必虚 。《金匮要略》
中云:“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该证虽无病痉、病郁冒之象,但出现大便难、手足震颤的症状,此为产后损伤血液所致 。血虚津伤,筋脉失其濡养,则手足震颤;阴血不足,胃肠失其润,则大便难 。此证为血虚而致发热、手足震颤,故俞教授治以养血舒筋、透热保津法而取效 。
【老中医治疗颤证医案大全_颤证方法经验】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俞慎初》
推荐阅读
-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证
- 宝宝腹泻的治疗护理绝招
- 维生素B12可以治疗贫血吗?贫血需要补充维生素B12吗?
- 中药可以治疗阳痿早泄吗
- 芹菜食疗(蔬菜食疗)
- 远程视觉有效治疗孩子近视 孩子近视该怎么办
- 脚趾长鸡眼怎么治疗好呢?
- 治疗孕妇感冒的妙招 孕妇感冒
- 神奇!西红柿治疗10种疾病(水果食疗)
- 【治疗】樱桃妇科疾病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