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疗腹痛医案大全_腹痛方法经验
医案一
郭某,男,39岁,虎门人 。平日常食鲜虾,1988年5月发病,先大便异常,或溏或硬,日两三行,继而左腹隐痛,肢倦纳呆,7月后下利赤白,中、西医药治疗100天未效,渐至神疲,肌削,医疑为癌症 。患者于11月来我院治疗,经纤维肠镜内窥及取样检查,已排除癌症,确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患者体形高瘦,面色苍黄憔悴,而声音清亮,神志爽朗,下痢每日五六行,夹有暗红血液及大量黏液,有明显里急后重感,小便黄短,口苦而腻,食欲不振,强食则脘腹胀满,左腹按之轻痛,但无明显压痛点,未扪到痞块,舌质暗红,根部厚浊,脉略数,左弦右实 。此病已迁延半载,医者皆云久病正虚,然脉症合参,未见虚象,而湿热郁结之证候甚明,予白头翁汤合黄芩汤加调气行血除湿涩肠之品:白头翁15克,秦皮15克,黄连10克,黄柏15克,黄芩15克,赤芍15克,乌梅10克,地榆20克,金银花炭15克,木香5克,木棉花15克,鸡蛋花15克 。患者服此方7剂后,腹痛下痢始减,此后仍按此方加减,半月后,粪便已无血液,黏液亦大减 。方中赤芍易白芍,去金银花炭,加鸡内金、麦芽,此后胃纳渐好,服至1个月,大便始成形,仍夹有少量黏液,但无里急后重感 。乃改用糯稻根、谷芽、鸡内金、萹蓄、木棉花、白芍、甘草、山楂等极轻清之品以养脾胃、化湿滞,嘱其隔日1剂,服至1989年春节前停药 。患者虑久服寒凉,体虚难复,春节期间,多食肉类,又炖服人参3次,即觉内热口苦,继而腹痛下利,夹有少量血液,日三四行,复来求诊 。何氏仍用第一诊原方,又服一周而下痢止,惟舌根仍有黄苔,嘱其节饮食,勿畏虚投补,并处善后之方:白头翁10克,乌梅5克,黄芩10克,白芍15克,扁豆花15克,甘草5克,谷芽30克,鸡内金10克,糯稻根30克,木棉花10克 。隔日1剂,连服5剂停药,今后若稍觉肠胃不适,大便异常,即煎服一两剂,患者恪守医嘱,病乃痊愈,至今2年,健康良好 。
【按】病程较长却属实热,由头到尾,须用大苦大寒 。虽则病人素质有偏热偏寒之殊,而与其生活环境关系亦至为密切 。此例患者生活于珠江南海之濒,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富裕,鱼肉虾蟹,日食不厌 。生活既殊,故发病之虚实亦异,此理虽非绝对,然医者临床亦不可不细心体察也 。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何炎荣》
医案二
雷某,女,56岁 。农民 。初诊(2004年8月27日) 。主诉:反复腹痛10天,伴见恶心呕吐 。患者8月16日因饮食不慎出现腹痛,中上腹明显,伴恶心呕吐,即去我院消化科治疗,被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经输液治疗,症状有所缓解,来中医科就诊 。现症:中上腹隐痛,纳呆,大便不畅,数日未解,且近日输液中出现周身红疹,瘙痒,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沉 。查体:血压120/80mmHg,神志清晰,面色无华,表情痛苦,形体略瘦,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皮肤可见红色疹子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颈部(一),双肺呼吸音清 。心率:80次/分,心脏未闻及杂音 。腹软,中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扪及肿大 。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血淀粉酶:800U;尿淀粉酶:3000U 。B超:急性胰腺炎 。西医诊断:急性胰腺炎 。中医诊断:腹痛(实热积滞) 。此乃中医阳明热结之证 。《内经》
中曰:“五脏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六腑传化物,故实而不能满 。”患者因饮食过量,损伤脾胃的运化功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不运,气机停滞故不通则痛 。运化停滞,故上逆为呕恶,中停为便闭 。选大柴胡汤和解泻热 。柴胡15克,黄芩14克,白芍15克,制半夏15克,枳实9克,制大黄6克,干姜9克,大枣12克,藿香12克,白豆蔻9克,薏苡仁15克,厚朴9克,滑石15克,生甘草4克,土茯苓30克,竹叶12克,川牛膝12克 。3剂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04年8月30日):患者述服上方后,上腹疼痛消失,大便日2~3行,周身皮肤疹子消退,口干,进食稀饭,舌淡红,苔厚腻减薄,脉沉 。查体: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心肺(一),腹软,上腹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 。病情已缓解,大便日2~3行,乃邪热下行,腑气通畅之征兆,原方小其剂,防伤正气,加人健脾消导及养阴和胃之品 。柴胡12克,黄芩9克,白芍15克,制半夏12克,枳实9克,制大黄4克,干姜9克,大枣12克,藿香12克,白豆蔻6克,薏苡仁15克,厚朴6克,甘草6克,石斛12克,谷芽、麦芽各12克,鸡内金12克 。5剂 。每日1剂,水煎服 。
【按】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的病症 。腹内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并为手足三阴、是少阳、足阳明、任、冲、带等经脉循行之处 。因此,各种原因导致腹部的脏腑或经脉气血运行受阻,或气血不足以温养,均可导致腹痛 。其致病原因为外感寒邪,侵入腹中;或过食生冷,损伤中阳,寒邪积滞于胃肠,阴寒内盛,阻滞气机,而致腹痛;或寒邪不解,郁而化热,里热内结;或恣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湿热积滞,结于胃肠,气机不畅,腑失通降而腹痛;或素体阳虚,寒从内生,脾阳不振,健运无权;或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不是以温养脏腑而致腹痛;或暴饮暴食,食滞内停;或恣食肥甘厚味,停滞不化;或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气机失于调畅而腹痛;或情志不和,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腹部手术之后,或跌仆损伤,导致气滞血瘀,阻滞脉络而腹痛 。腹痛的临床辨证,主要根据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来辨别其寒、热、虚、实,在气在血、在腑在脏 。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
本例治疗时辨为实热积滞腹痛,选用大柴胡汤通腑泻热,荡涤积滞,使邪热积滞随大便而出 。急症急治,标本同治,故取效迅捷 。方中柴胡疏肝理气;黄芩清热、解毒;大黄、枳实泻阳明积热,通腑;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半夏、生姜降逆止呕;白豆蔻、大枣健脾益气;藿香、薏苡仁、川厚朴芳香化湿;滑石、竹叶、土茯苓淡渗利湿;川牛膝引血下行 。注意祛邪不要损伤正气,药量不可过大,用药时间不可过长,“十去其七、八即可” 。
引自《戴裕光医案医话集》
医案三
赵某,男,16岁 。2001年6月12日初诊 。慢性结肠炎,腹痛便溏,日行2次,寐中多梦,唇干,舌红苔薄黄,脉细滑 。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 。辨证:肺胃阴虚,大肠湿热 。治法:利湿止泻,敛阴和胃 。处方:藿香10克,苍术10克,黄柏6克,大腹皮10克,猪苓、茯苓各10克,金银花10克,马齿苋10克,白芍10克,乌梅10克,五味子6克,生牡蛎10克,地榆6克,秦皮6克 。7剂 。二诊(6月27日):今日中午因食物不洁致腹痛,便干,咳嗽有涕,寐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辨证:阴虚内热,伤于饮食 。治法:消食调中,滋阴清热 。处方:桑叶10克,杏仁6克,辛夷6克,菊花6克,芦根20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焦二仙各15克,陈皮10克,竹茹10克,法半夏10克,生姜3片,川黄连6克,麦冬10克,北沙参15克,枇杷叶15克,桃仁10克,郁李仁10克 。7剂 。效果:腹痛、便溏缓解,寐中多梦减少,腾不干 。
【按】脾胃阴虚则津液不足,脾失健运,胃失润泽,可见唇干(唇为脾窍),阴虚则内热扰心神,寐多梦,湿热在大肠,腑气不通则腹痛便溏 。方中藿香、苍术化湿理气,黄柏燥湿清下焦湿热,大腹皮化湿理气和胃,猪苓、茯苓利湿,金银花清热解毒,马齿苋与秦皮清热解大肠毒利湿,白芍养阴,乌梅、五味子、生牡蛎及地榆收敛固涩止泻 。二诊有表证故加解表药如桑叶、杏仁、辛夷、菊花、生姜散风解表止咳,阴虚明显酌加养阴药南沙参、麦冬养肺胃阴虚,枇杷叶和胃降逆止咳,桃仁与郁李仁通便,芦根养阴生津,黄芩与知母清泻肺热,竹茹和胃止呕 。
引自《周耀庭临床经验集》
医案四
王某,男,46岁 。2002年2月26日初诊 。消化功能差,胆囊切除术后,胃镜查见浅表性胃炎,自述进食黏性食物后生气以致胃部不适,现觉疼痛,时反酸,既往脘部作痛夜剧,太息,舌边尖红,苔淡黄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浅表性胃炎 。辨证:中焦虚寒,肝火犯胃 。治法:温中散寒,疏肝解郁 。处方:川楝子15克,广郁金10克,青皮、陈皮各10克,枳壳10克,黄芩10克,川黄连6克,吴茱萸6克,白芍20克,延胡索10克,姜黄6克,法半夏10克,瓜蒌20克,瓦楞子20克,炒谷芽、麦芽各10克,槟榔10克,郁李仁10克 。7剂 。效果:胃痛止,反酸已无,脘部疼痛减轻 。
【按】胃病日久,子盗母气,成心胃俱病,脘部属心下,心阳不能温通心脉则见脘痛夜剧(夜属阴,夜晚阳气最虚时发病),治疗侧重温脾散寒和胃 。注意:不可补,气滞较重,应以理气为主 。方中川楝子、郁金、青皮、陈皮、枳壳疏肝理气止痛,黄芩泻湿热,川黄连与吴茱萸为左金丸,清肝火降肝胃之气治吞酸嘈杂,吴茱萸并能散寒止痛,白芍敛肝阴缓急止痛,延胡索与姜黄行气活血止痛,法半夏燥湿降逆,瓜蒌宽胸化痰,瓦楞子制酸止痛,炒谷芽、麦芽消食和胃,槟榔行气化湿,郁李仁通便 。
引自《周耀庭临床经验集》
医案五
刘某,女,13岁 。右下腹部肿块物硬如掌大,疼痛,恶心,呕吐,大便稍干,便后觉痛稍减,痛时不能伸腰,食饮不振,发热 。经西医检查为亚急性局限性腹膜炎 。系阑尾炎穿孔引起 。脉洪数而紧,此气血涩滞,寒火郁结而成 。宜消瘀、活血、败毒,拟卫生汤加味 。方用:皂角刺6克,当归尾6克,羌活4.5克,制乳香4.5克,红花2.4克,沉香1.5克,石决明6克,白芷3克,穿山甲(代,炮)6克,金银花9克,连翘4.5克,甘草3克,大黄6克,天花粉4.5克,肉桂3克,桃仁9克 。黄酒饮2剂 。二诊:腹痛减轻,恶心呕吐止,便行二次,热退 。仍宜化瘀活血 。方用:连翘6克,天花粉6克,浙贝母4.5克,穿山甲(代,炙)4.5克,当归尾9克,白芷4.5克,肉桂3克,大黄6克,金银花9克,香附4.5克 。黄酒饮2剂 。三诊:局部肿硬消失,疼痛,食欲增,前方出人,继服2剂而安 。
【按】本案为气滞血瘀、热毒内壅型腹痛 。先因肠痈溃烂穿孔,以致右腹部气血瘀滞,气机失和,又有热毒壅结未清 。故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乃正治之法 。魏氏用卫生汤加味,方中红花、当归尾、乳香、桃仁活血祛瘀;皂角刺、穿山甲(代)、金银花、连翘、白芷清热解毒,散结排脓;肉桂、羌活温经止痛;沉香、石决明下气降冲 。诸药和合,再以黄酒为引,能使行散快捷,又助发挥药力,故能三诊而愈 。
引自《古今名医医案赏析》
医案六
于某,男,26岁,职员 。1991年5月16日初诊 。2岁半时因患急性阑尾炎而行手术切除 。术后虽伤口愈合,而腹痛时发,西医诊为肠粘连 。曾多次请中西医治疗而罔效 。近日又发,下腹隐痛时作,上窜胁肋,下牵阴股,遇寒或阴雨天加重 。畏寒 。纳便尚可 。舌黯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弦 。证属血瘀气滞寒凝,治当活血化瘀,行气散寒止痛 。药用川芎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打碎),乌药10克,木香6克,附子10克(先下),生姜(炮)6克 。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忌食生冷 。二诊,药后诸症大减,治宗原法,以上方再进7剂 。三诊,药后腹痛已去,上方去附子,改生姜(炮)为3克,续进7剂,隔日1剂 。2个月后来告,腹痛未发 。
【按】本案患者因肠痈手术后肠粘连而致血瘀气滞,右下腹痛 。虽经多方治疗但因瘀血未去,日久不愈 。久则必伤正气,导致体虚 。阳气不得温养,故畏寒 。寒主凝滞收引,遇寒或阴雨天疼痛加重 。病痛在右下腹,上窜胁肋,下牵阴股,此为肝经所过之地 。舌黯淡,苔薄白,脉沉弦,为血瘀气滞寒凝之兆 。治当活血行气与散寒止痛并举 。颜氏首用桃红四物汤去地黄,用赤芍,加丹参,以活血化瘀;乌药、木香、附子、生姜(炮),一则理气散寒,二则增强活血 。如此连进20余剂,遂获治愈 。
引自《古今名医医案赏析》
医案七
孟某,男,68岁 。1992年3月初诊 。患者病起饮食不节,腹部胀痛经常发作达3个月之久,曾诊为“胃肠痉挛”,用阿托品、东莨菪碱治疗,效果不甚明显,查腹透、B超及其他理化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就诊时症见:腹部胀痛、拒按、胸闷、气短、厌食、呕恶、得矢气则舒,大便3日未行,舌质淡红,体胖大,苔黄腻,脉弦滑 。证属脾胃不和,食滞不化,治以和胃、消食、导滞 。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广木香6克,白豆蔻8克,川厚朴10克,枳实8克,延胡索10克,乌药10克,山楂12克,麦芽15克,大黄5克,竹茹10克,甘草3克,服药1剂,泄下秽臭大便,量多,腹部胀痛大减,去大黄、枳实,加薏苡仁30克,佛手12克,枳壳10克 。服药3剂,诸症皆除,故去佛手、薏苡仁,加党参10克,再进3剂,病获痊愈 。
【按】腹痛一证,古人多以“不通则痛”而立论 。本患者年近古稀,脾胃功能已弱,加之不节口腹,恣食过量,脾运不及,宿食停滞,而生腹痛 。且疼痛拒按,证乃属实,故首剂在调和脾胃的基础上配以小承气,使邪食外出,腹痛则除 。虽腹痛已去,考虑其年事已高,且舌体胖大,故加党参以健脾益气,增强其脾胃运化之功能,以善其后 。
引自《中国传统脾胃病学(第1版)》
医案八
赵某,男,32岁 。患腹部疼痛,大便不解,曾用苦寒消导之药无效,随又自吃香蕉数枚,意欲通便 。然大便未通,反而腹痛加剧,两胁作胀,从深夜至天明剧痛不止,冷汗淋漓,辗转呻吟,至次日午后,扶来我所就诊 。察其脉弦紧,舌质略青,苔白腻,面色青黯,表情苦楚,不思食 。此系肝寒胃冷,寒湿凝滞,木不疏土之故 。处以经验方“霹雳汤” 。黑附子30克,炒吴茱萸6克,丁香4克,木瓜6克,丝瓜络6克,伏龙肝30克 。方中,附子壮阳补火,散寒逐湿,治脾胃虚冷;吴茱萸温肝逐寒,散湿开郁,驱厥阴之浊邪,为治心腹疼痛要药;丁香温中、降逆、暖肾,治心腹冷痛,且有壮阳之功;木瓜平肝达郁、舒筋止痛;丝瓜络通经络,散结滞,行血脉;伏龙肝温中燥湿,暖胃止痛,《本草便读》
中说:“其功专人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 。”此方之用,目的在温中,疏肝、燥湿、止痛 。不用甘草者,欲使药力由中焦而达丹田也 。二诊:上方服1次后,即觉腹痛减轻,尽剂则痛消失,且思饮食,面已不青,脉转缓和 。形神安定,情志舒畅 。但皮肤出现红色斑块 。此病邪从里达表之佳象 。宜因势利导,用通阳化气之剂以调畅气机 。方用刘河间大橘皮汤加干姜 。处方:陈皮6克,猪苓9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桂枝9克,广木香4.5克,槟榔9克,六一散9克,干姜9克 。方中,五苓散化气行水,桂枝又能通阳、开肺气,散风邪,陈皮,本香健胃理气:六一散清热利湿;加干姜以助桂枝通阳之力 。三诊:服1剂斑块即消,但寒结未化,大便不爽 。湿从热化,注于膀胱而小便短赤 。予《金匮要略》
大黄附子汤 。处方:黑附子30克,大黄9克(同煨),细辛3克 。四诊:服1剂,大便通畅,但觉肛门灼热、口渴,是湿热又注于大肠 。宜泻热和胃 。用《伤寒论》
调胃承气汤 。处方:大黄6克,炙甘草4.5克,芒硝6克(另包) 。前2味同煎取汁,每次调人芒硝3克,连服2次 。上方服后,症状消失而愈 。
【按】《灵枢·五邪篇》
中云:“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这是指阴寒所致之腹痛 。因“背为阳,腹为阴”,腹部既然属阴,则喜温而恶寒,故腹痛以寒证为多 。本例脉证合参,再结合服苦寒药及香蕉后,腹痛加剧,断为肝寒胃冷所致腹痛,殆无疑议 。因寒则凝,阳气不能舒展,无力运送,故大便停滞不通,此为寒结 。至于肝寒见症,孙思邈《千金方》
肘胃:“肝虚寒,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 。”由于肝寒而导致木郁,郁则肝之疏泄和升发机能受制,必然影响脾胃之消化吸收,此“木郁不能疏土”之谓也 。经云:“木郁达之”,达即条达舒畅之意 。故初诊用“霹雳汤”,药证相符,1剂痛止 。此方凡肝胃虚寒所致腹痛、胁痛、呕吐,用之多效 。
引自《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医案九
郑某,女,23岁 。初诊日期:1973年3月9日 。昨日中午过食油荤,入夜上腹部剧烈疼痛,拒按,并向腰部放射,恶心欲吐,口干便秘,今起发热,体温38℃,白细胞17.1X109/L,中性82%,血淀粉酶1600U,脉小弦,苔薄黄腻 。湿热积滞,互阻中焦,延及胰腺,不通则痛 。急拟清热解毒通腑法,方以大承气汤加减 。生大黄9克(后下),玄明粉9克(冲),枳实12克,生山楂15克(鸡血藤30克,败酱草30克,两味煎汤代水煎上药) 。服1剂腹痛减,2剂腹痛除,热退,化验检查均正常 。
【按】腹痛系指以腹部疼痛为主的证候 。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该例确诊为急性胰腺炎,类似中医的“胃心痛” 。从六经辨证则属少阳阳明合病,即大柴胡汤症 。经过实践,精选药味,药少而力专,效如O应 。
【老中医治疗腹痛医案大全_腹痛方法经验】引自《现代名中医类案选》
医案十
杨某,女,31岁 。1975年2月27日初诊 。1974年8月患下腹部疼痛胀气,左侧较甚,左腰亦痛 。曾在江西某医院住院治疗,近又在本市某医院住院2个月;经多次X线钡剂检查,未发现消化道有器质性病变,其他检查也正常,至今下腹部胀痛未除,气上逆欲呕,下注则腹痛 。食后腹胀,大便干结,夜不安寐,(至多3小时) 。头昏神疲,记忆力减退 。舌苔白腻,脉细弦 。肝气横逆,脾胃健运失常 。治拟养血疏肝,调气和中之法 。当归9克,白芍9克,制香附9克,青皮,陈皮各6克,木香6克,白术9克,煅瓦楞子15克,炙鸡内金6克,柏子仁9克,焦神曲12克,炒谷芽、麦芽各12克 。7剂 。3月6日二诊:下腹疼痛,食后即胀,头昏 。大便每日1次,已不干结,夜寐4、5小时,也较前改善 。再予前法 。原方加大腹皮9克 。7剂 。3月13日三诊:腹部仍觉胀痛,头昏腰痛 。胃纳欠佳,睡眠较好,大便正常,苔、脉同上 。守原方加延胡索9克 。嘱此方带回连服1个月 。5月12日患者来信:接连服药40剂,病情大为好转,休假5个月,今已坚持上班工作 。目前,下腹仍稍有痛胀,停药后大便又转干结,纳食欠佳,有时头昏,与天气阴雨有关 。复信处方:当归9克,白芍9克,白术9克,青皮、陈皮各6克,木香6克,制香附9克,延胡索9克,大腹皮9克,炙鸡内金6克,焦神曲9克,炒谷芽、麦芽各12克,柏子仁9克 。嘱连服半个月后停药 。
【按】此例肝阴不足,肝气有余,疏泄失常,其气横逆,以致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则泛恶呕吐,脾气不运则腹胀腹痛 。其少寐、便燥为阴血亏耗,气机郁滞之象 。治以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香附、木香、青皮、延胡索、大腹皮疏肝理气止痛,白术、陈皮、鸡内金、神曲、谷芽、麦芽调和脾胃,柏子仁安神润肠,不用攻泻之品,以免损伤肠胃 。标本同治,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
引自《黄文东医案》
推荐阅读
-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证
- 宝宝腹泻的治疗护理绝招
- 维生素B12可以治疗贫血吗?贫血需要补充维生素B12吗?
- 中药可以治疗阳痿早泄吗
- 芹菜食疗(蔬菜食疗)
- 远程视觉有效治疗孩子近视 孩子近视该怎么办
- 脚趾长鸡眼怎么治疗好呢?
- 治疗孕妇感冒的妙招 孕妇感冒
- 神奇!西红柿治疗10种疾病(水果食疗)
- 【治疗】樱桃妇科疾病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