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所著的《武经七书》 中国最早的军事教科书

中国最早的军事教科书是什么样子?《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 。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 。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中国军事著作的精华 。注重军事史学也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具体看看中国最早的军事教科书等相关内容 。

北宋所著的《武经七书》 中国最早的军事教科书

文章插图
中国最早的军事教科书
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
在孙武晋见吴王阖闾时就是一部独立的军事著作 。既后又增加了他在吴国的战争经验,从而更加完备 。它问世之后,得到了社会上广泛的重视和流传 。《韩非子.五蠹》说:战国时候,“藏孙(孙武和孙膑)、吴(吴起)之书者家有之” 。从现存汉、唐、宋古籍对《孙子兵法》的征引看,就有好几种不同的抄本 。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是所能看到的最古的抄本了,其中《形篇》就是文字不尽相同的甲乙两个写本 。北宋时的《十家注孙子》本与《武经七书》系统的《孙子》本也有某些不同 。
在汉朝中期以前,《孙子兵法》十三篇是独立而完整的 。西汉未年刘向《七录》则称《孙子兵法》三卷 。不说“十三篇”而说“三卷”,可能是由于从简策变为帛书的缘故 。而晚于《史记》一百多年的《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却记载为《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清朝学者毕以珣在《孙子叙录》中指出了这一篇帙骤增的原因 。他说:八十二篇中,除了孙武见阖闾以前所作的十三篇外,其余六十九篇都是孙武的佚文 。这六十九篇佚文,大部分已失传了 。恢复十三篇原型的工作,直到距《汉书》六十多年后的东汉末年,才由曹操亲自完成 。这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宋朝《十家注孙子》古本 。它把十三篇以外的六十九篇另编为《续孙子兵法》二卷 。在《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中都有著录,大概在唐以后才失传 。
北宋所著的《武经七书》 中国最早的军事教科书

文章插图
《尉缭子》
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 。历有着录,但篇数不等,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刊本等存世,5卷,24篇,9000余字 。另唐魏征《群书治要》辑存4篇;1972年,银雀山汉初墓出土残简6篇,与其他版本相应之篇大同小异 。《隋书.经籍志》注称《尉缭子》作者为尉缭,梁惠王时人”,有疑为秦王政时尉缭所作,也有疑为后人伪托 。据现有资料推断,成书似在战国中期 。
《尉缭子》传世本共五卷二十四篇,以南宋刻《武经七书》本为最古 。《汉书·艺文志》杂家著录《尉缭》二十九篇,兵形势家著录《尉缭》三十一篇 。据《隋书》、《旧唐书》的《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传世的是杂家的《尉缭》 。其篇数与《汉书》不符,当因在流传过程中有部分亡佚 。该书内容大部分论兵,因此宋以后多视为兵家著作,但其论兵,与《汉书》所谓兵形势家异趣,有人以为即《汉书》兵形势家的《尉缭》,恐不可信 。《汉书》杂家《子晚子》下注有“齐人,好议兵,与司马法相似”,可见今所传《尉缭子》有可能列入杂家 。
《吴子》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 。相传战国初期吴起所着,战国末年即已流传 。《汉书.艺文志》称“吴起四十八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载为一卷 。今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刊本,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分上下两卷 。《吴子》是在封建制度确立后,战争和军事思想有了显着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这时,军队成分的改变,铁兵器和弩的广泛使用以及骑兵的出现,引起了作战方式的明显变化 。它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战争理论、军队建设和作战指导方面的观点 。
《吴子》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续古逸丛书》影宋本,下同),把政治和军事紧密结合起来,所谓“文德”,就是“道、义、礼、仁”,并以此治理军队和民众 。认为“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强调军队、国家要和睦 。所谓“武备”,就是“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必须“简募良材,以备不虞” 。它把战争区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 。
《司马法》
古代重要兵书之一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
汉代对《司马法》评价很高 。武帝时,“置尚武之官,以《司马兵法》选,位秩比博土” 。(见苟悦《申鉴·时事篇》)司马迁称道《司马法》“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 。”(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司马法》共一百五十五卷 。东汉以后,马融、郑玄、曹操等人的著作中,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文献资料而加以征引,据以考证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军制 。晋唐之间,杜预、贾公彦、杜佑、杜牧等人,也多以《司马法》为立说的根据 。可见《司马法》当时仍具有军事权威著作的声誉 。宋元丰中(公元1078-1085年)把《司马法》列为《武经七书》之一,颁行武学,定为将校必读之书,其重视程度,也不减晋唐 。
《六韬》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 。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 。此书在“道家”列“《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 。字与韬同也 。”《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 。”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 。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司马迁《史记 。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 。皆宗太公为本谋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
《三略》
《三略》,原名《黄石公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相传作者为汉初隐士黄石公 。最早提及此书的是司马迁 。《史记 。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未成,遭追捕,被迫隐姓埋名藏匿于下邳(今江苏邳县),在这里遇见一位自称谷城山下黄石的老者,授其一部《太公兵法》,即《黄石公三略》,其后此公便不见于史载 。张良得书,潜心研究,后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政权 。但据考证,《黄石公三略》的成书当不早于西汉中期,它是后人在吸收先秦优秀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总结秦汉初政治统治和治军用兵的经验,假托前人名义编纂而成,其中有许多独到之处 。
《黄石公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个部分,共3800余字 。与前代兵书不同,它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尤其侧重阐述政略,这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专著 。《三略》的另一个特点,即是大量引用古代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共引用了700余字,占全书的1/6强 。因而为后人保留了这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 。
《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问对》 。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撰,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李靖讨论军事问题的言论辑录 。此书有人怀疑是北宋阮逸伪作,因为此书在史书《旧唐书》和《新唐书》没有记载 。此书多半为后人托名之作 。
现存《李卫公问对》共三卷,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一万余字,记录了唐太宗与李靖问答九十八条次 。内容丰富,多联系唐以前战例及太宗、李靖本人的亲身经历,参照历代兵家言论,围绕着夺取主动权、奇正、虚实、主客、攻守、形势等问题进行讨论,阐述其军事思想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书分别奇正,指画攻守,亦易主客,于兵家微言,时有所得” 。这一概括应该说是简明扼要的 。
从现存的《李卫公问对》来看,该书主要表现了李靖如下几个方面的军事思想:一、“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 。李靖说,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已” 。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让敌人受制于己方,而不让己方受制于敌方 。李靖在书中提出的奇正、虚实、攻守等,都是为了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的 。也可以说,李靖的整套战略战术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来设计的 。客观地说,这种“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并非李靖的首创,在《孙子兵法》等兵书中都有反映,但都没有李靖强调得这么突出 。二、奇正思想 。“奇”与“正”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对重要范畴 。。《李卫公问对》对这一问题的贡献和发展表现:首先是进一步充实了奇、正的内容,认为奇、正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例如,它认为,对敌进行政治声讨是正,进行军事打击是奇;公开出兵是正,奇袭是奇;主攻方向或主要防御方向是正,助攻方向或次要防御方向是奇;前进为正,后退为奇等等 。其次是提出了“正亦胜,奇亦胜”的思想 。《孙子兵法》曾提出了“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思想,而《李卫公问对》则认为,善于用兵的人,无处不是正,无处不是奇 。
北宋所著的《武经七书》 中国最早的军事教科书

文章插图
版本介绍
【北宋所著的《武经七书》 中国最早的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颁行后,备受世人关注 。为了更好地发挥它在战争、国防、建军、教学中的作用,注家蜂起,先后出现了几十种注释本,其中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注本,有宋朝施子美的《武经七书讲义》,明朝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黄献臣的《武经开宗》,清朝朱塘的《武经七书汇解》、丁洪章的《武经七书全解》等 。这些注释本,对研究、学习《武经七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这七部兵书是何等重要 。《武经七书》颁行后,成为宋朝以来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 。南宋规定,武学(军事学校)的学生,必须学习兵法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军事斗争和教学之急需,命令兵部刻印《武经七书》发给有关官员和高级将领及其子孙学习 。《武经七书》宋刊本,曾被日本人买去;后来特别是17世纪以来,在日本出现了多种重刊本、翻译本和注解本 。《武经七书》中的头两部兵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在欧、亚、美流传更广 。可见《武经七书》在国外的影响之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