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诗人,陶渊明厌恶仕途,而李白杜甫却汲汲于功名,好不掩饰自己想当官的愿望,为什么?


同为诗人,陶渊明厌恶仕途,而李白杜甫却汲汲于功名,好不掩饰自己想当官的愿望,为什么?
文章插图
谢邀 。
为何同为古典诗的创作者的陶渊明和李白杜甫,对出仕的态度却完全不一样?
出仕者必是诗人其实,是不是诗人与是否希望出仕没有任何关系 。有些人不写诗,依旧隐居成为隐士,只是没有诗作表达,大部分人不知道罢了 。有些人当了大官之后,不再写诗,谨小慎微,避免祸从口出 。如“江郎才尽”的江淹,如收烧自己作品的韦庄,仕途亨通之后的高适,这些人仕途通达之后就减少了内心感情的表达,不再写诗 。
所以,想不想当官,和写不写诗没有关系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不会写诗的人根本当不了官的,首先过不了科考,就算举荐出仕,不会写诗也无法跟同僚、甚至君臣之间交流,那是无法在官场混下去的 。
写诗这件事,只有不愿写,没有不会写 。中国官场中的文官可以说全都是诗人 。
至于是否出仕是他们自身的人生态度,同时这种态度会从他们的诗作中反应出来 。
同为诗人,陶渊明厌恶仕途,而李白杜甫却汲汲于功名,好不掩饰自己想当官的愿望,为什么?
文章插图
陶渊明为什么不愿出仕?他可没少当官,年轻的时候时常当官,又时常辞官 。最终绝于仕途,当时的社会环境变化是主要原因 。
陶渊明祖上是东晋名将陶侃 。陶侃出身寒门,一路打拼到封长沙郡公,是寒门逆袭的典范 。东汉末年直到唐朝,中国的政治一直是门阀政治,当时最大的门阀是“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王谢两家 。陶侃这个平民的崛起让这些大门阀非常不爽,在琅琊王氏大将军王敦当政时,把陶侃排挤到广州当刺史 。后来王敦叛乱,陶侃被启用为征西大将军 。陶,王两家结下世仇 。
陶渊明出身不错,有出仕的资格,又有政治才干,二十九岁出仕江州祭酒 。他的顶头上司却正是琅琊王氏中国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 。仇人相见,分外不爽 。加上王凝之这个人非常不堪,他的老婆是闻名天下的才女谢道韫,都只能回娘家长叹:“不意天壤之间,乃有王郎 。”陶渊明便一身本事,也只能“不堪吏事”,愤然辞职 。
这次辞职,是因为家族世仇和对王凝之的不满,“不愿仕” 。
同为诗人,陶渊明厌恶仕途,而李白杜甫却汲汲于功名,好不掩饰自己想当官的愿望,为什么?
文章插图
后来的几次出仕和辞官,与桓玄和刘裕争权,丧母丁忧有关 。等到丁忧完出门,东晋已经改朝换代,成为刘宋 。作为东晋名臣之后,推辞出仕成为了一种态度的表达 。
东晋政治混乱,朝代更替,是陶渊明不肯出仕的原因之一 。这就是出于内心的坚守,“不能仕”了 。
再加上他本身性格的原因,“性本爱丘山”,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 。“少无适俗韵”,他从小就看不上世俗社会的尔虞我诈,不愿与这些人同流合污 。
多方面的原因加起来促成了五柳先生的一生田园归隐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社会环境问题,如果一片清明祥和,请他出山为民、为国效力,他未必不肯 。还是社会、王朝的混乱和黑暗让他完全对仕途失去了信心 。
李白杜甫的求仕之路李白、杜甫所处的朝代完全不同 。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这段中国历史上最繁华、最灿烂的时代,物华天宝,万国来朝 。
同为诗人,陶渊明厌恶仕途,而李白杜甫却汲汲于功名,好不掩饰自己想当官的愿望,为什么?
文章插图
用当下的话来说,当时的天朝状态正是我们如今复兴的目标 。在这样一个积极、昂扬、上进的社会形态之中,每一个年轻人都志气高昂,契合时代的高歌 。
在一个社会发展良性推进的时代,自信心会让每一个热血的文人焕发出经天纬地的愿望,社会上太多的成就和辉煌会成为个后进者追逐的目标,为了王侯功业奋力向前 。
在陶渊明时代,出仕、当官在高洁文人的心中是羞耻的,在盛唐王朝,为民生立命,成为朝廷命官,成为这个伟大王朝的一颗螺丝钉,却是每一个年轻人的梦想 。
李白是商人之子,早年在山中求学,自然也是学的圣人之道,努力求功名是儒家本色 。但是由于出生低,不能科考,所以出蜀后自报国姓,并将山中读书美化成求道,不断干谒名人,希望进身为国家和朝廷服务,完成自己经国致世的愿望 。
可惜恃才傲物,性格决定命运,时运也不济,理想未达即去世了 。
杜甫情况有些不同,他是可以参加科考的,只可惜到了他这个时代,唐朝已经色厉内荏,有些虚张声势了 。贪相当道,号称“野无遗贤”,天下士子,一个不录 。
得不到的就是心里所想 。所以,李白、杜甫念念不忘的就是仕途显达 。
同为诗人,陶渊明厌恶仕途,而李白杜甫却汲汲于功名,好不掩饰自己想当官的愿望,为什么?
文章插图
其实这两人做官是真的不行 。都有过机会,李白曾在唐朝政权中心打了两年闲工,却被“赐金放还”,就是劝退了 。这很明显就是个不适合混官场的结局 。而杜甫因为安史之乱投奔唐肃宗,当了左拾遗,却因为情商低不久就被贬了 。终其一生,再未入朝 。
不要相信那些主角意识代入的野史 。李白、杜甫诗文彪炳千秋,光耀万年,可当官、管事,就是不行 。
都是符合当时代的君子正途总的来说,还是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乱世,君子高洁,明哲保身是大部分知识分子的认知,陶渊明只是走得更远,表现出来厌恶仕途 。
而盛唐之中,君子高洁,以为国为民、为天下尽力为标杆,李杜对仕途的追求无须掩盖,这是正当的,好的追求,不需要回避 。
都是君子正途,不过时代变化使然 。
同为诗人,陶渊明厌恶仕途,而李白杜甫却汲汲于功名,好不掩饰自己想当官的愿望,为什么?
文章插图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
其他网友观点谢谢邀请!
陶渊明厌恶仕途,其实说到底是讨厌当时的官场规则,做官无法给他带来成就感 。
同为诗人,陶渊明厌恶仕途,而李白杜甫却汲汲于功名,好不掩饰自己想当官的愿望,为什么?
文章插图
陶渊明从小聪明,他是立志要济世救民的,可是他生不逢时 。东晋是一个动荡的年代,科举选拔人才没开始,豪门贵族把持着朝政 。他的理想在现实中屡屡碰壁,只做一些参军和祭酒之类的小官 。
他最后一次辞官时也就是个彭泽县县令,不满督邮的行径,愤然离开 。陶渊明那个时代官员薪水不高,官场黑暗,皇帝频频更换,读书人得不断重新站队,所以不只是陶渊明,东晋很多文人都拒绝出仕 。
同为诗人,陶渊明厌恶仕途,而李白杜甫却汲汲于功名,好不掩饰自己想当官的愿望,为什么?
文章插图
李白和杜甫不一样,他俩生逢盛世,大唐王朝给了很多人梦想,李白和杜甫也一样,所以他俩一直在积极求仕,希望能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李白没有科举资格,为了做官是费劲周折 。写干謁诗找人推荐,隐居起来蓄积名气,最后终于被皇帝召见了,他吟诵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来到皇宫,皇帝封他为翰林待诏,就是就是个御用文人 。
不到三年后,他被赐金还乡,又唱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离开 。最后李璘打着平定安史之乱的旗号作乱,李白稀里糊涂加入,以为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来了,结果李璘因叛乱被处死,李白被流放,他的政治理想再一次破灭 。
同为诗人,陶渊明厌恶仕途,而李白杜甫却汲汲于功名,好不掩饰自己想当官的愿望,为什么?
文章插图
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惜他参加了几次科举考试都不成功,其中一次主考官李林甫以零录取率完成使命,回复皇帝说天下英才已尽被朝廷所用,可怜的杜甫,就算考第一名都没机会 。
杜甫做过工部侍郎,后世称“杜工部”,不过那也没有实际的工作让他主持,他最终也无法证明自己的政治才干 。
所以说,陶渊明隐居,李杜求官,与个人性格、经历有关,更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 。
其他网友观点出世or入世,是中国历代文人一直纠结不休的一个话题,可以说从尧舜禹到元明清,历代有识之士都在思考和践行这个事情 。所以问题问得很好也很典型 。但是有一点不太合适,这个话题认为李白杜甫汲汲于功名、想当官,是一种不大好公开说的事情,好像想当官就是想为自己谋求私利,满足私欲;可以说,题主是把现代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观,直接带入给古人了 。
同为诗人,陶渊明厌恶仕途,而李白杜甫却汲汲于功名,好不掩饰自己想当官的愿望,为什么?
文章插图
不可否认古人想捞取功名的人也有很多人是为私欲的,但可耻的是想谋求私欲而不是当官本身,当官求功名这件事又没有什么见不得人不能说的 。不但能说而且可以大说特说,因为这是古代从上到下建立的核心价值观,儒生入世就是要求取功名,读书考取进士,成为国士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所有学子的追求 。当官,首先是为君为国效命,其次是显亲扬名,最后也才是可以获得相应的地位和财富 。从隋唐开始建立科举制度,就是要形成一种全体儒生的人生理想模式——“丈夫在世立功名” 。
李白、杜甫、包括贾岛、王维、孟浩然、孟郊等等绝大部分唐代诗人,无一不透露出自己求取功名的强烈愿望 。因为这是当时最推崇的主流价值观,必须大书特书啊 。
同为诗人,陶渊明厌恶仕途,而李白杜甫却汲汲于功名,好不掩饰自己想当官的愿望,为什么?
文章插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王维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功名富贵须待命,命若不来知奈何”——白居易
这些诗或直抒或暗表了诗人愿意在帝王之侧成就一番功名的心愿 。
既便被我们单独列出来的边塞诗,实际上反映的也是诗人们愿意成就功名的愿望,这个愿望就是要边关杀敌报国,还能说这只是求官求财吗?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高适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岑参
同为诗人,陶渊明厌恶仕途,而李白杜甫却汲汲于功名,好不掩饰自己想当官的愿望,为什么?
文章插图
只要换个角度角度看,无论歌颂帝王的应制诗还是杀气豪迈的边塞诗,无论考中进士获得功名而欣喜的诗,还是反复求仕不成郁郁不得志的感怀诗,归根结底全都是“求取功名”的诗 。功名,就是诗人光明正大的理想啊!你要用今天狭隘的想法去揣测这些诗人的心胸,那自然是完全不明白“干嘛要把自己这么见不得人的小心思给曝光出来” 。
可是另外一方面,隐者比入世的贤者在古人价值观中更受推崇 。无论是急流勇退的隐者,还是始终不出世的隐者,都是最受尊重之人,上到帝王下到臣子,都以这些人为楷模 。
从汉代开始,张良为刘邦建汉立下大功后选择隐居,他品格就成为比只求功名的韩信等人要高级很多 。
而历史上许由、庞德公这些根本不参与人间功名的人则品阶更高 。
陶渊明做的官不大而迷途知返,选择隐居,介于上面两类隐者之间,那也是所有贤者钦佩羡慕的人物 。
就是热衷求取功名的著名唐代诗人当中,也有很多人最终选择了退隐 。比如贾岛、王维都与佛结缘;孟浩然有潇洒的仙家隐士的气质 。
同为诗人,陶渊明厌恶仕途,而李白杜甫却汲汲于功名,好不掩饰自己想当官的愿望,为什么?
文章插图
再来看他们的诗篇: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这是李白表达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 。
“昔者庞德公,未曾入州府 。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 。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这是杜甫表达对汉末隐士庞德公的仰慕之情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贾岛表达对一位隐者的钦羡之情 。
一方面看重功名,一方面仰慕隐士,这并非是唐人“精神分裂了”,而是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写照 。你可以说这是一种“酸葡萄”心理,或者说一种“装”,但在唐代,或者说古代所有王朝,都是把入世与出世并列夸赞弘扬!
人们在行动上多数倾向于入世,也就是当官立功名,毕竟这是人的基本欲望决定的;但在精神和理想层面,却把知机隐退者的地位推崇得最高 。
【同为诗人,陶渊明厌恶仕途,而李白杜甫却汲汲于功名,好不掩饰自己想当官的愿望,为什么?】总之,以自己生活中那点为名为利的“小加九”去看待唐人诗作,自然想不明白,必须认识古人的价值观才能理解其中的逻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