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目不忘的农民秀才郭松龄为什么会参加革命?

【过目不忘的农民秀才郭松龄为什么会参加革命?】郭松龄,字茂宸,奉天沈阳人,1883年生 。祖籍山西省汾阳县 。其远祖戍边来到东北,后一支流落到沈阳东郊鱼樵寨落户 。鱼樵寨现在是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乡赵家铺村,郭松龄就诞生于此 。其祖父是一位粗通文字的农民 。其父名复兴,字恢原 。自幼苦读,终未得志,只得在乡镇做私塾先生 。他好学不倦,教书认真,受到学生的爱戴 。郭松龄的母亲是一位性情温和、明达事理的女性 。郭松龄的父母对他的影响很大,初步奠定了他为人处世的品德基础 。
郭松龄家境贫寒 。他从小就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穷困生活 。有时青黄不接,他们母子不得不到邻村乞讨 。童年的痛苦生活在郭松龄的心里打上了深刻的印痕,使他对贫富不均的社会非常不满 。
9岁时,他的父亲回村设馆授读,郭松龄才得以入馆念书 。入学前,他的父亲曾经抽时给他讲过启蒙读物 。他背诵过《三字经》《百家姓》等书 。入学后,他学习努力,勤奋刻苦 。加之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很快就熟背下了一些儒家经典 。三年的私塾生活使他具备了相当深厚的中文知识,并且练就了一笔好字 。
12岁时,又逢中日甲午战争,辽东百姓流离失所 。私塾馆倒闭,家里失去生活来源 。作为长子的郭松龄提出外出做工,以贴补家用 。靠亲戚帮忙,找到给地主当“半拉子”的工作 。所谓“半拉子”,就是只能算半个劳力赚钱 。从13岁到16岁,一干就是4年 。据当地老人回忆,一提起郭松龄的名字,人们还是管他叫“郭半拉子” 。
他给地主做工是实实在在的重体力劳动 。后来尽管他已经做了一个整劳力的活,地主还是不给他长工钱 。为了养家糊口,他只得忍气吞声 。但在这段时间里,他拼命学习,挑灯苦读 。读书很杂,阅读了很多中国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之类 。后来,地主家失窃,诬陷郭松龄 。郭松龄被迫辞了工,到外边去打零工维持生活 。此时,他的父亲盼望儿子能有一个好前程 。就在郭松龄劳动之余,指导他学习科举考试的有关课程 。郭松龄更加刻苦攻读,渐渐地人们发现,郭松龄已经可以为他们写一些各种文契了,因此管他叫“农民秀才” 。直到19岁,才结束了打工生活 。这段苦难的人生经历,使郭松龄产生了憎恨富人、同情穷人的爱憎分明的情感 。从而,使他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