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授歪解《石壕吏》,拿郭沫若挡枪干什么?

不想谈郭沫若,只想谈谈北师大教授对于《石壕吏》的“解读” 。
我也不想从所谓的“唐朝官吏”、“征兵”性质的角度出发,去说什么石壕吏做法的合理性的问题——这和我们当代,没有半点关联——毕竟安史之乱是唐王朝——李家人沉溺享乐、疏于国政多年导致的多种腐弊因素叠加造成的——这一点,杜甫一定心知肚明!
(大家可以查查,唐玄宗在后半生,是如何把唐王朝的运数——给霍霍干净的;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家人又是如何把摊子——越砸越烂的)

北师大教授歪解《石壕吏》,拿郭沫若挡枪干什么?
文章插图
杜甫的作品,一大特点就是“情重”!
其实从“三吏”这三首诗的总体内容看,杜甫在诗中倾注了满满的——对于劳苦大众的痛彻悲怜之情——他确实没提对于李家王朝的某种“评价”,问题是:他敢写吗!?
别话少说,直接讲《石壕吏》就够了: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整个24句,只有2句是直面写石壕吏的——“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其他基本都是凄惨一家人的——仅从这个绝对优势的数量对比上看,就知道究竟《石壕吏》主要想表达什么了 。
再看看直面写石壕吏的两句,一句用到了“捉”,一句用到了“怒”——杜甫要是真的想对其正面描写,为什么用这类带有负面情绪的字?
再看看写这家百姓的句子: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非常明显,杜甫是多么悲怜痛惜这一家可怜人!但他毫无办法,只能把这一夜记录下来,他也不能擅自评论——这一切,只能留给后人评述!
任何人,真的用心、用情去读《石壕吏》,都能完全明白杜甫究竟要说明什么,难道到了今天,我们还要替他老人家帮——已经朽烂的唐王朝——“翻案”不成?
——你 唐王朝 李家造的孽、做的错,凭什么让普通百姓来承担后果?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家王朝这条船,被自己亲手砸个稀烂,难道把水吸干了,就能把船修好?
荒诞!
其他网友观点康震根本没有歪解《石壕吏》 。他是站在杜甫——一个唐朝小吏身份,历史解读《石壕吏》的 。这才是科学的辩证唯物的 。杜甫同情普通老百姓的苦难 。但前提是在维护唐朝统一安定的前提下 。他是认可老百姓为平叛必须做出牺牲的 。他只是批判石壕吏的凶狠,并不否定抓壮丁的错 。
其他网友观点这个,题主能说说什么叫“歪解”?是不是和你想法认识不一样的都是“歪解”啊?!
文学艺术的最大魅力和意义之一,就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里“可以”也“应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果你坚持认为只有你认识理解和同意的才是真理,不符合你理解认识的就是“歪解”,甚至凡是你不同意惹你不高兴的都该下文字狱千刀万剐,那么,恐怕“歪”的不一定就是别人,而更可能是你自己了 。
一个人当然有权力不同意别人的观点看法,但是,动不动就随随便便的给人扣帽子打棍子,这肯定不是个好主意 。
《石壕吏》作为千古名篇,一千个人读起来有一千个感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这很正常 。你有你的感受和认识,也得允许别人有别人的看法和认识 。你可以说出自己对《石壕吏》的感悟,也得允许别人说话 。这个世界很大,丰富多彩,有和你不同的看法观点才是正常的世界 。
对不对?
【北师大教授歪解《石壕吏》,拿郭沫若挡枪干什么?】供参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