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眼?斜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概述】
口眼?斜 , 是以面部肌肉呆滯 , 口角与眼裂歪斜为特征的疾病 , 亦称口僻 , 口喝等 。因卫外不面 , 风邪中络或脏腑虚亏 , 气血郁滞 , 痰湿遇阻脉络而上扰头面所致 , 应与风中脏腑所致的面瘫鉴别 , 属于西医面神经麻痹范畴 。
【辨证治疗】
1.风寒中络
临床表现;口眼突然歪斜 , 患部皮肤不温 , 恶风畏寒 , 肢节疫痛 , 舌淡苔白 , 脉浮紧 。
立法:疏风散寒 , 和营通络 。
主方:桂枝汤(《伤寒论》)合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
加减:伴有头痛无汗者 , 加麻黄 , 荆芥、防风;颈项强痛者 , 加葛根、羌活、藁本 。
2.风热侵袭
临床表现;口眼?斜 , 闭合不紧 , 颜面肌肤灼热 , 口角流延 , 咽干口渴 , 舌红苔薄 , 脉浮数 , 立法:疏风清热 。
主方:消风清热饮(《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口眼?斜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加减:咽喉疼痛者 , 加金银花、牛蒡子、桔梗;口渴甚者 , 加玄参、天花粉 。
3.风邪挟痰
临床表现:口眼?斜 , 头痛加重 , 或眩晕 , 胸闷脘满 , 食欲不振 , 恶心 , 舌苔白或厚腻 , 脉浮数 。
立法:祛风通络 , 化痰通窍 。
主方:正容汤(《审视瑶函》) 。
加减:兼见腹泻者 , 加党参、白术、茯苓;食后脘腹胀满者 , 加厚朴、陈皮、木香;咳痰不爽者 , 加黄芩、黄连、生石膏 。
4.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口眼?斜 , 日久不愈 , 兼见面色酶暗 , 性情急躁易怒 , 睡眠不实 , 舌质紫暗 , 并有瘀点 , 苔薄 , 脉弦涩 。
立法:行气祛瘀 , 活血通络 。
主方: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
加减:伴有目赤者 , 加栀子、龙胆草、黄芩:失眠多梦者 , 加合欢皮、夜交藤;便秘者 , 加芒硝、生大黄.
5.脉络空虚
临床表现:口角下垂流涎 , 眼裂变大流泪 , 伴有精神萎靡 , 疲乏无力 , 纳各不香 , 面色无华 , 舌淡苔白 , 脉细濡 。
立法:调气和营 , 填充经脉 。
主方;归脾汤(《济生方》) , 加熟地、阿胶 。
加减:骨蒸潮热者 , 加地骨皮、龟版胶;失眠盗汗者 , 加知母 , 白芍 。
【其它疗法】
1.用活鳝鱼捣为泥摊于纱布贴敷患侧面颊部 , 每日更换1次 , 可祛风通络 。
2.用白附子、白芥子 , 细辛共研末 , 醋调为糊状 , 贴敷面部 , 每日换药1次 , 以温经散寒 , 祛风通络 。
3.针刺:选地仓、颊车、太阳、四白 , 合谷、风池、攒竹等穴 , 每次取3~4穴 , 用平补平泻手法 , 隔日1次 。
4.耳针:取口、眼、面颊、脾、肝、肾和神门等耳穴 , 每次3~4穴埋针或王不留行 , 7天换1次 。
【文献参考】
1.彭曦提出面神经麻痹辨证八法即:①清热解毒通络法 , 用于上焦热毒壅滞 , 以银翘马勃散加味;②解肌和营通络法 , 适用营卫不和 , 用桂枝葛根汤:图祛风化痰通络法 , 用于风痰入络 , 玉真散加减;④疏肝解郁通络法 , 用于肝郁气滞 , 取逍遥散加味:③柔肝解痉通络法 , 用于肝阴不足 , 选芍药甘草汤加味;③镇肝熄风通络法 , 用于阴虚阳亢 , 肝风内动 , 用镇肝熄风汤加减;0补气活血通络法 , 用于气虚血瘀 , 以补阳还五汤加味;③益气固表通络法 , 用于表虚不固 , 取玉屏散合牵正散加减 。(《云南中医杂志》1):5 , 1988)2.孙昶报道 , 用顺风匀气散加减 , 即:明天麻、苏叶、白芷、台鸟药、青皮、沉香、木瓜、党參、白术 , 重症或服药见效缓慢者 , 加全虫、蜈蚣;兼气虚者 , 加生黄芪 , 煎水服 , 治疗59例 , 治愈率为88.1%.(《北京中医学院学报》(4)29 , 1989) 。
【调护、禁忌】
1.慎起居 , 忌房事 , 避免过度劳累 。
2.夜间睡眠避风邪 。
3.注意保护眼睛 , 防止结、角膜发生费症 。
【西医诊断姜考】
面神经麻痹:
(1)单侧表情呆滞 , 表情肌瘫痪 。
(2)口角下垂流涎 , 鼻唇沟变浅 。
(3)眼裂变大、睑闭合不全 , 闭眼时眼球上转 , 皱眉、鼓腮运动障碍 。(4)有受寒或直接被风吹的病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