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面抽搐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概述】
颜面抽搐,是指面部肌肉不由自主地出现抽动,如口角抽搐向外牵拉,眼周蠕动或挛缩,眼裂变小等,亦称面肌抽搐、面肌痉挛 。本病多为单侧发病,因风痰阻络,痰火上扰或气血虚亏,筋脉失其荣养所致,临床应与颅内肿瘤引起的抽搐鉴别.属于西医的面肌痉挛 。
【辨证治疗】
1.风邪挟痰
临床表现:面肌抽搐,时重时轻,兼见头晕耳鸣·舌苔厚腻,脉浮滑 。立法:祛风涤痰,止痉 。
【颜面抽搐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主方:定痫丸(《医学心悟》),去丹参,麦冬,加蝉衣 。
加减:伴恶心呕吐者,加竹茹;伴有头痛者,加蔓荆子、白芷 。
2.肝阳上亢
临床表现:颜面抽搐频繁发作,兼见头晕头痛,口苦咽干,痛,性情急躁,舌质红、苔薄微黄,脉弦数:
立法:平肝潜阳,熄风止痉 。
主方:羚羊角汤(《医醇剩义》) 。
加减:面肌抽搐甚者,加蜈蚣、地龙;口渴而苦者,加知母、黄柏;两胁胀痛者,加川楝子、枳实、延胡索 。
3.筋脉失荣
临床表现:面肌抽搐日久,发展缓慢,伴有头晕眼花,疲乏无力,面色萎黄,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立法:益气养血,和营止整 。
主方:桂枝加桂汤(《金匮要略》)合四物汤(《和剂局方》).
加减:兼见咽干耳鸣者.加熟地、知母、蝉衣;抽搐甚者,加蜈蚣、全蝎、防风 。
4.肝郁气滞
临床表现:面肌抽搐随情绪变化而加重,急躁易怒,兼见食欲不振,胁下胀痛,口苦,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涩 。
立法: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止痉 。
主方:丹栀逍遥散(《古今医统》),加佛手,青皮 。
加减:伴耳鸣者,加钩藤、地龙、灵磁石;太便秘结者,加桃仁,生大黄 。
【其它疗法】
1.热敷
用鸡血藤、当归、红花、川芎、羌活、钩藤等煎水热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左右,也可用水蒸气熏面部.
2.按摩
在发病时,用指端腹侧按压揉搓颊车,地仓、巨髎、四白、鱼腰等穴,或用大鱼际适当用力压揉抽动处 。
3.耳针
选面颊,肝,脾、枕小神经、皮质下、神门等穴埋王不留行,或取2~3穴埋耳针,每7天更换1次,两耳交替进行 。
【文献参考】
1.大抵气血不荣养筋骨,故为之振摇而不能主持也,须大补气血,人参养荣汤或加味人参养营汤.(《医宗已任编》)2.严燕翎用紫丹参,杭白芍、葛根、广地龙为主,头晕头痛加川芎、天麻;恶心纳差加法半夏、广陈皮;腹泻加苍术、广木香;咽干耳鸣加灵磁石、熟地、砂仁、肥知母;抽搐加全蝎、蜈蚣、蝉衣,水煎服,每日1次,治疗115例,获愈106例,9例复发,重复用药仍有效 。(《中医杂志》(3):237,1985)3.李忠报道,将胆南星8克,明雄3克,醋芫花50克,黄芪30克,马钱子总生物验0.1毫克,共烘干研末,再喷入白胡椒挥发油0.05毫升混匀,名为齐痉散,肝阳上亢加羚羊角粉:筋脉失荣加阿胶;血瘀加山楂、葛根、乳没、山甲、桂枝等 。洗净患者脐部后,把齐痉散及加昧药250毫克塞入按紧,胶布固封,2~7天换药1次,治疗本病有效 。(《辽宁中医杂志》(10):18,1981) 。
【调护、禁忌】
1.避免过虔紧张和情志剧变.
2.注意休息、防止过度劳累 。
【西医诊断参考】
面肌痉挛:
(1)半侧面肌呈现不同程度的痉挛性抽动 。
(2)精神紧张使抽动加重,入睡后消失 。
(3)面肌无运动障碍体征,
(4)X线摄片排除头颅占位性病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