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衄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概述】
牙衄,以龈肉出血为主要症状,故有齿衄、齿间出血之称.常因风热之邪侵入牙龈,或脏腑实火上攻,或虚火上炎发为本病,须与牙疳、牙宣相鉴别 。相当于西医龈缘炎及血液病崽者的龈出血症.
【辨证治疗】
1.肺经热盛
临床表现:牙龈充血微肿,出血,吮吸、咬物加重,疼痛轻微,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
立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
主方:川芎茶调散(《和剂局方3)合四生丸(《妇人良方》,去细辛,加减:出血症显著者,加藕节、白茅根 。
2.胃火上炎
临床表现:牙龈休肿,自行出血,口臭;食欲亢进,口干而渴,大便干燥,尿黄 。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 。
立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主方:清胃散(《医宗金鉴》),加地榆、紫珠、藕节 。
加减:牙龈色暗红者,加水牛角、白茅根、郁金.
3.毒热蕴结
临床表现;牙龈琰性肿大,瘤样突起,龈肉紫红;兼见发热头痛,恶心呕吐 。舌质绛红、苔黄厚,脉滑数 。
立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
主方: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合清胃散(《医宗金鉴》).
加减:出血多者,加侧柏炭,地榆炭、生蒲黄;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芒硝、枳实 。
4.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牙龈红肿,触即出血;口干欲饮,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午后低热,盗汗失眠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
立法: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
主方:知柏地黄丸(K医宗金鉴》),加小蓟·紫珠、仙鹤草 。
加减:伴头目眩晕,加杭菊花、女贞子、桑椹子 。
【牙衄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5.脾不统血
临床表现:牙龈涔涔出血,龈肉色浈红:兼见皮肤紫斑,食欲不振,身乏无力 。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脉濡数.
立法:健脾益气,统血摄营 。
主方:归脾汤(《济生方》),加仙鹤草、旱莲草,炒荆芥 。
加减:皮肤紫斑,加丹参 。
【其它疗法】
1.用乌贼骨、槐花,生石膏、三七、茜草,共研细粉擦牙,每日3~4次 。
2.用生石膏、白矾、蒲黄,旱莲草,煎水漱口 。
3.针刺四渎、人迎、内庭、风池等穴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
4.取喉、牙、口、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点等耳穴埋王不留行 。
【文献参考】
1.血从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白牙宣,有风塞,有肾虚 。风壅者消风散内服外擦;骨虚者,以肾主骨,牙者骨之余,火乘水虚而上炎,服凉药而愈,甚宜盐汤下安肾丸 。(《证治准绳·杂病)2.奚彩昆报道,用活血化瘀法,拟失笑散合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顽固性牙龈出血20例,阳虚加炮姜、肉桂,治愈16例,好转4例 。(《江苏中医杂志》(3):21,1984) 。
【调护,禁忌】
1.牙刷宜柔软,避免毛刷过硬 。
2.避免咬粗糙过硬食物 。
【西医诊断参考】
牙龄炎:
(1)牙龈充血水肿,触及或自行出血,
(2)青春或妊娠期较多见.
(3)牙面.龈缘卫生较差.
血液病龈出血症:
(1)牙龈出血伴鼻及全身出血性倾向 。
(2)血液学检查,血小板降低,凝血时间延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