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谁说的?

出自《庄子大宗师》,南伯子葵和圣人女偊对话,女偊说自己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这书庄子写的 。
原文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 。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 。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
意思是南伯子葵看女偊年纪大而显得年轻,问其原因 。女偊说因为自己得道了 。
南伯子葵追问,“道可以学会吗?”,女偊回答,“不行,你不是修道之人,所知的卜梁倚这个人有圣人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虚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明敏的才气,我想用虚淡的心境来教导他,恐怕他果真能成为圣人哩!即使不是这样,把圣人的虚淡之道告诉具有圣人明敏之才的人,也是易行的 。”
打个比喻看上面的翻译解释有点难懂,换个比喻看看,
我可以成为学霸吗?
不,你不行,当学霸要有自身天赋、努力学习,有人有天赋,但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我有好的方法但没有天赋,我把这种方法传授给有天赋的人,他掌握了就可以成为学霸,即使不行,有天赋的人明白了这种方法,也能看到成为学霸的门槛 。
再延伸一下,从女偊这句话反推,相反没有天赋,只是掌握了方法的人,可能成为学习成绩良好的人,而不能成为顶尖的学霸 。而南伯子葵此人可能既没有天赋,也无法领悟掌握学习方法,所以不能成为学霸 。
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谁说的?
文章插图
当然,上面这个比喻并不是特别贴切,庄子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女偊之口,告诉我们“道”是可以传授的,需要有一定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有圣人明敏的才气,学是很难的 。但为什么难?
学习圣人之道的方法女偊在后面又说了领悟“道”的方法,“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
【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谁说的?】意思是,我从文字的儿子那里听到的,文字的儿子从背诵的孙子那里听到的,背诵的孙子从目视明晰那里听到的,目视明晰从附耳私语那里听到的,附耳私语从勤行不怠那里听到的,勤行不怠从吟咏领会那里听到的,吟咏领会从深远虚寂那里听到的,深远虚寂从高旷寥远那里听到的,高旷寥远从迷茫而无所本那里听到的 。
这里庄子用副墨代指文字、洛诵代指背诵、瞻明代指目视明晰,后面以此类推,这其实是认知事物的路线,“道”不同于一般事物,应该层次较高的事物 。
理解层次低到高的事物,所需要的路线便是看书、背诵、看清内容、暗自思考、勤于实践、融汇贯通 。
再往后的玄冥、参寥、疑始,属于更高层次的,个人认为,事物越往深处思考,其背后蕴含的道理神妙莫测,在现实世界往往给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没人点破的话,就放佛看不到,听不见,摸不到,但还是可以确认已经存在 。所以令人感到深远虚寂、高旷寥远、迷茫而无所本 。
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谁说的?
文章插图
就像《道德经》里所说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中甚真,其中有信 。”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却有精质形象,让人可以相信的 。
圣人之道的内涵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 。其名为撄宁 。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
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谁说的?
文章插图
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七天之后能遗忘万物,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身的存在;既已遗忘自身存在,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彻,心境明彻便达到了独立自主的状态,既已独立自主,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进入无所谓生死的境界,摒除了生也就没有死,留恋于生也就不存在生 。这里是将由外物构成的现实世界逐渐地从精神世界中排除出去,遗忘外物便精神独立 。
作为一种事物,“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仿佛浑然为一,包容万象的“存在”,这就叫做“撄宁” 。撄宁的意思,个人理解为,万物在生、死、成、毁的纷乱之中循环往复,但道却是宁静的,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领悟了道的人便能保持心境的宁静,也就是常说的,大彻大悟之后才知道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以往的内心困扰都是过眼云烟,看透了这层含义,便不再受外界的影响了 。
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谁说的?
文章插图
综上,这句是庄子借女偊之口说的,谈论对道的理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