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蜀吴打得不可开交,本是魏国的好机会,曹丕为何不动手?
孙权偷袭荆州杀死关羽后,吴蜀联盟彻底破灭,在当时的魏国朝堂之上,曾有一场辨论,魏文帝曹丕问大臣:孙权杀了关羽,夺了荆州,刘备会如何应对啊?
大部分人回答:蜀只是个小国,名将仅有关羽,现在关羽已死,国力微弱,刘备不可能伐吴 。
只有侍中刘晔说:刘备以仁义立国,与关羽名为君臣,恩同兄弟,必会为关羽兴兵报仇 。
文章插图
果然,221年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兴兵伐吴,这个时候魏国朝堂之上又进行了一场辨论,魏文帝曹丕又问大臣:刘备举兵伐吴,我们魏国应该如何应对?
司空王朗主张:坐山观虎斗,待双方两败俱伤再坐收渔翁之利 。
侍中刘晔建议:联蜀灭吴 。
而曹丕本人的意见先是:联吴灭蜀,后来又改成坐山观虎斗 。
为何曹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曹丕之所以先决定联吴灭蜀是因为来自孙权的称臣 。曹丕是220年接受汉献帝的禅让成为魏国的开国皇帝,一年后,刘备称帝,同一个天下,两个皇帝,这在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后的中国历史上是首次出现 。
文章插图
对于曹丕来说,他是皇帝,在中国历史大一统儒家思想治国的前提下,是绝对不能容许出现两个皇帝的,而刘备所建立的蜀汉政权就是曹丕所建立的魏国政权的头号敌人,而孙权只是汉献帝封的骠骑将军,在整个天下仅剩三家势力的当下,孙权的态度显得尤其重要 。孙权支持谁,谁就获得足够的政治资本 。
现在孙权支持曹丕,在曹丕看来,这种称臣无论真心与否,至少在政治上,对魏国是大有利益的,天下唯有刘备的蜀汉不归顺魏国,那么只要灭亡了蜀汉,天下就归于一统了,哪怕这种一统是名义的 。
曹丕是从政治角度去想问题的,虽然他被孙权耍了,虽然刘晔的建议很正确,吴蜀的交恶就是魏国利益的最大化,也是魏国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可惜曹丕没有曹操的能力,却有着比曹操更大的野心 。
文章插图
为什么后来曹丕又改变了主意,坐山观虎斗,按兵不动呢?
原因其实就是刘晔说的,蜀远吴近,而当时的魏国的重兵全部都布置在与东吴交界的合肥到荆州一线,而与蜀汉交界的关中,魏国的兵力较少,魏国如果要向蜀汉开战,必然要大规模调兵,而一旦刘备发现了魏国的军事调动,必然会将夷陵之战的兵力全部撤退,这个仗就打不起来 。
与其花大气力调兵遣将,不如按兵不动,待吴蜀两国拼个两败俱伤,再发动魏国大军攻灭两国,坐收渔翁之种,岂不是更好 。
只可惜曹丕没有料到刘备在夷陵之战败的这么惨,一溃千里,而东吴却没有较大的损失 。在整个过程中,孙权至始至终都在忽悠曹丕,假意称臣,却不遣送质子,等到曹丕发觉不对劲,孙权已打赢夷陵之战,并且做好了应对魏国南下的准备 。
而曹丕终因个人能力浪费了自已人生和魏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统一三国的绝好机会 。
其他网友观点这个问题可从来不简单,三国有三次决定天下的战役第一:官渡之战,一战定鼎魏国天下
第二:赤壁之战,一战定鼎蜀汉基业
第三:夷陵之战,一战确定天下三分
而夷陵之战的背景不过是刘备势力急剧扩张之后,魏国和东吴的联合扼杀而已,最后在联合扼杀之下,原本实力处于鼎盛时期的刘备,突然遭遇连番打击,荆州丢失,关羽被杀,连带着上庸三郡叛逃,刘封被杀 。
蜀汉势力大受损失,为了报仇雪恨,或者说为了在有生之年有一统天下的机会,刘备悍然发动对东吴的全国战争动员令 。那么在发动国战之前,吴国和魏国知道刘备要孤注一掷吗?
文章插图
其实是知道的,这就是后来为何曹魏不落井下石的原因,因为面子抹不开,情势不允许,还有就是曹丕魄力不够 。
文章插图
下面我们分别看夷陵之战前魏国和东吴的工作 。当关羽被杀,荆州全境归属东吴之后,魏国朝堂曾经开会讨论,刘备会不会出兵报仇当时会议情况是这样的 。
大多数人都说:“蜀小国耳,名将唯羽 。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 。”意思是,蜀国本来就是小国,唯一的名将不过关羽一个,关羽死了荆州丢了,蜀汉早就心惊胆战又怎么可能会出兵报复?
哎呀妈,我只能说魏国人才是一代不如一代,都不了解刘备为人,不过还是有一个人看清楚了局势,那就是侍中刘晔 。(就是抛石机发明者)
文章插图
这侍中刘晔可不是简单人物,他一眼看出刘备的内心 。
“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有馀 。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矣 。
意思是,蜀汉虽然弱小,但是刘备不是一个示弱的人,他从来都是以弱示强,以强自保,这叫小而霸,况且关羽和刘备情同兄弟,而蜀汉又是一个以义气组合成的团队,如果他不为义气报仇那就不是刘备了,所以他必定伐吴 。
如果说智者总是相似的,那么看到这一点的还有当事人孙权 。
孙权也看透了刘备必然会过来讨伐自己,于是在刘备出兵之前就过来抱曹魏的大腿,那就是上表称臣 。
遣使称臣,卑辞奉章不仅如此,还把被关羽俘虏的曹魏宿将于禁,和部下送了过来,目的一是服软而是稳定后方,不至于让曹魏在孙刘决战的时候背后偷袭 。
其实这样的谋划,明眼人都看的出来,不过曹丕不知道是不是傻了,在无数朝臣的恭维之下居然答应了孙权的归附 。
文章插图
唯一指出问题的还是侍中刘晔,他在众人恭维和弹冠相庆中冷静的说 。
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 。袭杀关羽,刘备必大兴师伐之 。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往乘其衅,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耳 。
意思是说,孙权不安好心,现在投降就是就是为了应对刘备马上到来的兵马做的缓兵之计而已,别高兴的太早,他们在拿我们狐假虎威,目的是吓唬刘备 。
不仅如此他还冷静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 。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 。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之 。蜀攻其外,我 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 。吴亡则蜀孤,若割吴之半以与蜀,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
其实这句话已经说出来蜀汉和孙吴的软肋,那就是他们民少兵弱,本来就处于下风,二个联合才有生存空间,今天居然互相攻击是给我们机会一定要捉住 。帮助蜀汉打赢了东吴,那么我们一起瓜分东吴之后,在争夺天下,这天下一统还用担心吗?
文章插图
说实话,话都说得这么透彻了,曹丕应该懂,可是曹丕居然不同意他说 。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不若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也 。
他居然仁义到,因为东吴称臣,就不讨伐,还怕因此而失去人心 。我真不知道他是有意为之还是智商感人 。
于是刘晔又说:
“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 。今备已怒,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将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 抑怒救吴也 。
这就是明白的告诉曹丕,这个机会不可多得,而且刘备也盼望我们发兵,这个时候将什么狗屁仁义道德,不是瞎扯淡吗?
哪知道曹丕还是不为所动,也许他是打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思吧?
不过这人吗?只要算计过多,就会智商下降,这就是人性,当所有都权衡到了之后机会也就错过了 。
文章插图
话说曹丕其实也一直在关注蜀汉孙吴的夷陵之战 。初,帝闻汉兵树栅连 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 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 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孙权上事今至矣 。”后七日,吴破汉书到 。
就这样,曹丕默默的关注了夷陵之战一路,最后蜀汉和孙吴打完了他还是没有出兵 。那么他不出兵的根源到底为何?其一吗:是因为当时的曹丕其实刚刚上台,禅让之后他的位置还不够巩固,九品中正制度正在施行还没彻底推广,他怕没有完全稳固的政权因为一场战争出现动摇 。
其二吗:是因为孙权的孙子当的太好,太及时,马屁拍的也到了曹丕的心里面去了 。又是称臣,又是上表又是许愿让自己儿子孙登来许昌做质子,这弄的人实在找不到理由发飙啊 。
其三吗:还不是打着坐山观虎斗意思,看他们精疲力尽然后自己在收拾后路,在他看来这场战争,不会打太快,让他们打个够,打个几年自己再出手一块收拾了,谁知道刘备这么不禁打一场大火就兵败了,最后自己还死了这完全出乎意料 。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丕魄力不够,他完全没有他老子曹操那有的魄力,这样一统三国的机会要是放他老子曹操哪里,绝对不会如此,天赐良机那有不上的道理,他老爹曹操必然是和刘备结盟,共同干掉东吴在龙虎斗争夺天下 。
这就是英雄和熊二代的区别!
因为熊二代给的机会!
三国时代就这样正式到来了!
看到最后的局面,估计刘晔会扼腕叹息,你这熊二代真实辱没老曹的威名,付不起来的角色!
其他网友观点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夷陵之战、蜀吴打得不可开交,本是魏国的好机会,曹丕为何不动手?
文章插图
对于这个问题,山野老人以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受贾诩影响 。
贾诩这个人对曹丕影响很大 。
曹丕与弟弟曹植争继承权的时候,请教贾诩 。
贾诩很巧妙地告诉曹丕说:“你现在争什么世子?好好做一个儿子就可以了!”
曹丕听明白了,明里只是全心全意地孝敬父亲曹操,让父亲曹操改变了对曹丕的印象 。
除此之外,曹操在选择世子的时候,也征求过贾诩的意见 。
贾诩暗示曹操,应该选择曹丕 。
由此这些,曹丕很感恩 。
曹丕登基后,让贾诩做了太尉 。
登基不久,曹丕征求贾诩的意见:“我现在是先向刘备用兵,还是先向孙权用兵?”
贾诩说:“既不能向刘备用兵,也不能向孙权用兵 。这两个国家虽然很小,但是都依山靠水,再加上刘备与孙权也非等闲之辈,一旦用兵,没有取胜的把握 。最好是先办好国内的事情,等待时间 。”
曹丕没有采纳贾诩的意见,执意对东吴用兵,最后铩羽而归 。
文章插图
由此,曹丕更加信任贾诩,对外很少用兵 。
所以,尽管蜀吴开战,相对于曹丕来说,本是一个好机会,曹丕还是按兵不动 。
二,有侥幸心理 。
蜀吴开战,曹丕按兵不动还有一个主要因素 。
曹丕想坐收渔人之利 。
曹丕以为蜀吴两国开战,无异于鹬蚌相争,最后必然是鱼死网破的结局 。
从客观上讲,曹丕这种心理也不奇怪 。
刘备是执意对东吴用兵,孙权是毫无回旋余地,战争一开,双方肯定是倾其所有,舍命厮杀 。
曹丕以逸待劳,坐山观虎斗,最后蜀吴两败俱伤的时候,曹丕趁机出兵,结果自然是曹丕坐收渔利 。
三,孙权已臣服 。
孙权与刘备开战之前,已经主动臣服曹魏 。
孙权的主动臣服,让曹丕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对孙权动兵 。
再者,曹丕因为有侥幸心理,以为蜀吴开战结局必然是两败俱伤,想趁机送一个人情给孙权 。
让曹丕没有想的是孙权无比狡猾,当夷陵之战,陆逊火烧刘备七百里连营的时候,刘备惨败而归的时候,孙权见好就收,坐下来与刘备谈判,由此让曹丕坐收渔利的美梦泡汤!
文章插图
【夷陵之战蜀吴打得不可开交,本是魏国的好机会,曹丕为何不动手?】由此可知,魏蜀吴三方之所以能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存在,不仅仅是武力问题,更与智谋有关!
推荐阅读
- 赤壁之战的故事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 平壤之战清政府准备的如此充足,为何最终仍会大败?
- 项羽3万铁骑制造的战争奇迹 彭城之战
- 伊阙之战经过:白起如何率军以少胜多战胜联军?
- 周瑜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为何成史上千古罪人?
- 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战有多惨烈,为什么说北京八旗家家戴孝?
- 魏蜀吴哪个国家最厉害
- 方圆之战第八关怎么过? 手把手教你通关秘籍
- 阿里不哥与忽必烈汗位之战 阿里不哥死亡之谜
- 史书如何记载和评价田单打破燕军的即墨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