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的历史基源与特点风味品鉴

溪边对镜两衰翁,眼渐昏花耳渐聋 。
赐我三杯五粮液,迈开醉腿敢追风!
——《闲居中偶吟十二首》·海外山人
物种基源
五粮液,为浓香型酒,中国名酒之一 。“五粮液”之名出现于1929年以后,在此之前,它是“温德丰”所酿的“杂粮酒” 。相传明代初年,四川宜宾县“温德丰”的第一代老板陈氏,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 。创造了“陈氏秘方” 。秘方传到清代陈三手中时,因其无子,终于将嫡传了六代的秘方,口授给了爱徒赵铭盛 。赵铭盛承袭师业后,改“温德丰”为“利川永” 。1915年赵铭盛去世后,邓子均承继师业 。但邓子均不甘现状,他反复探索、试验,尤其是大胆地减少了配方中的荞麦、玉米的用量,几经调整,于1928年重新制定了杂粮酒的新配方 。1929年的一天,宜宾县团练局局长雷东元家张灯结彩,大宴宾客,邓子均应邀出席 。席间,他摆出了几瓶亲手酿制的杂粮酒,请众人品尝,赢得了满堂喝彩 。晚清举人杨惠泉即席发言说:“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凡俗 。此酒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为‘五粮液’?”众人拍案叫绝,邓子均当即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建议 。从此,“五粮液”的美名开始问世 。
风味品鉴
五粮液产于四川宜宾市,它是以五种粮食(高粱、糯米、大米、玉米、小麦)为原料制作而得名,酒度为60°、52°、39° 。其品质特征:酒液清澈透明,开瓶时香气突起,浓郁扑鼻,饮用时满口溢香,香气悠长,饮后余香不尽,实为白酒之珍品 。
附注
白酒的酒度为什么多在52°和59°之间?是因为此浓度时乙醇与水的亲和率处于最佳状态 。名人与酒唐、宋名人与五粮液的前生
五粮液酒是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厂的产品 。宜宾古称戎州、叙州,有悠久的酿酒历史 。宜宾地区出土的汉墓遗物中,有不少陶制和青铜制的酒器,说明早在汉代就已盛行酿酒和饮酒的风俗 。有趣的是,宜宾本来是以荔枝酒而闻名 。宜宾曾盛产荔枝,《华阳县志》和《太平御览》中均有记载,宜宾的荔枝甜郁芬芳,多汁可酿酒,故当地自古就以美酒和荔枝相联系 。唐代就有“重碧”酒,永泰二年(765年),大诗人杜甫在戎州赋诗曰:“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 。坐从歌伎密,乐任认为 。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 。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休吹 。”宋代更有“荔枝绿”名酒 。“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诗人黄庭坚旅居戎州时,曾赋诗曰:“王公权家荔枝绿,廖致平家绿荔枝 。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 。发酷葡萄未足数,堆盘马乳不同时 。谁能品此胜绝味,惟有老杜东楼诗 。”
“荔枝绿”是用多种原料配制而成的 。《叙州府志》记载:“荔枝绿酒,宋王公权造,黄庭坚称为‘戎州第一’,有《荔枝绿颂》曰:王墙东之美酒,得妙用于三物,三危露以为味,荔枝绿以为色,哀白头而投裔,每倾家以继酌 。”
五粮液酒厂有旧糟坊的老窖遗物,为明代所遗,迄今已有四百余年,就是历史的见证 。
传说故事
一、汉钟离、吕纯阳二仙与“一毛不拔”
据《笑笑录》记载:一天,汉钟离、吕纯阳二仙饮于肆,遇一人,雅相亲热,入座共饮 。次日复饮,其人又来入座 。钟欲难之,因出一令:“口耳王,圣人饮酒亦何妨,壶中有酒盘无菜 。”言至此,即向纯阳背上拔剑自剜臂肉一块,置于席曰:“借汝青锋割一方 。”吕仙接令曰:“臣又贝,贤人饮酒亦何碍,壶中有酒盘无菜 。”亦拔剑自剜臂肉置于席曰:“自把青锋割一块 。”及其人,苦思良久,曰:“禾火心,愁人说与圣贤听,壶中有酒盘无菜 。”言至此,拔眉毛数茎,置之席曰:“拔把眉毛当点心 。”二仙不允曰:“我辈俱剜肉相待,足下何仅以眉毛了事 。”其人曰:“小弟苟非二位大仙面上,一毛尚且不拔 。”
二、华罗庚题诗五粮液的传说
相传,1979年,四川宜宾五粮液酒厂在数学家华罗庚的指导下,应用优选法,把五粮液酒精浓度降到39°,保持了五粮液香、醇、甜、净的风格 。华教授喜面赋诗:“名酒五粮液,优选味更醇 。节粮五百担,产量添五成 。豪饮李太白,雅酌陶渊明 。深恨生太早,只能享老春 。”
三、“饮茱萸酒”的习俗
【五粮液的历史基源与特点风味品鉴】旧时汉族民间岁时饮食风俗 。每岁夏历九月,气候初寒,用茱萸浸泡酒中,饮之可御寒、健身,俗称“辟邪” 。宋时已经盛行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今世人(于重阳节),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 。”流行于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