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概述】
风疙瘩又名磨疹,俗称风疹块.鬼风疙瘩 。系由外感风邪,脾胃湿热,气血虚弱,卫表不固等原因而致皮肤风团发疹 。此疹骤起骤消,瘙痒剧烈,可反复发作,不留痕迹 。本病与西医的荨麻疹相似,是常见的皮肤病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不分性别 。
【辨证治疗】
1.卫气不固
临床表现:体虚多汗,面色苍白,汗后发疹如粟状,瘙痒剧烈,反复发作,可伴低热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立法:固表佥汗,祛风止痒 。
主方: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
加减:瘙痒,加白鲜皮、刺蒺藜、蝉衣:体虚多汗,加浮小麦、乌梅、诃子、麻黄根 。
2.风寒外袭
临床表现:风团多为淡红色或白色,遇冷加重,得暖则轻+剧烈瘙痒 。口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
立法: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
主方:麻黄桂枝汤(《伤寒论》) 。
加减:瘙痒剧烈,加白鲜皮、地肤子、刺蒺藜;久病不愈,反复发作,加防风、白术、陈皮 。
3.风热犯表
临床表现:发病急,风团色红灼热,剧痒,心烦口渴 。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
立法:疏风清热 。
主方:疏风清热饮(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加减:心烦口渴者,加生地、元参、生石膏、知母;发热、咳嗽者,加连翘、杏仁、麻黄;小便黄赤,加赤小豆、白茅根 。
4.胃肠湿热
临床表现:风团鲜红,瘙痒,脘腹痞满或腹痛,不愿进食,兼有恶心,呕吐,倦息无力,口渴不思饮 。舌质淡红,菩腻,脉滑数 。
立法:疏风解表、通腑泄热 。
主方: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加减:腹胀满,加枳壳、木香,去肉桂;纳呆,菩腻,加藿香、佩兰;腹痛加元胡、金铃子;腹泻加炒黄芩、银花炭,去栀子、大黄、芒硝 。
5.冲任不调
临床表现:出风团多在月经来潮期加重,停经后症状减轻或消失,常伴有月经不调或痛经.舌质暗或有瘀点,舌苔薄白,脉弦 。
立法:调摄冲任,散风活血,
【荨麻疹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主方: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
加减:经期腹痛,加益母草,元胡;出疹瘙痒,加蝉衣、刺蒺藜、白鲜皮 。
6.气血两虚
临床表现:皮疹经年不愈,反复发作 。面色苍白,兼有头晕 。出疹瘙痒,心烦易怒,口干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
立法:调补气血 。
主方:当归饮子(《医宗金鉴》)、八珍汤(《正体类要)).
加减:心颠头晕加煅龙牡、炒枣仁、钩藤、天麻;瘙痒加蛇床子、蝉衣 。
【其它疗法】
1.常用外洗方
①蝉蜕、白矾、地肤子,煎汤黑洗 。
②白鲜皮、川椒、蛇床子、透骨草、刺蒺藜、苍耳子,取数味煎水外洗 。
③止痒洗剂外搽 。
2.体针
上半身发疹取穴:曲池、内关;下半身取穴: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全身发疹可配风池、大椎、大肠俞等 。
3.耳针
取神门、内分祕、肾上腺、肺区、皮质下穴 。
4.成药
止敏片(西苑医院研制),由乌梢蛇细面压片而成,每片0.3克,每饮服5片,每日3次 。
【文献参考】
1.赵炳南老中医的多皮饮,对原因不明的顽固性尊麻疹效果较好,有健脾除湿疏风活血功用 。方药为:地骨皮、五加皮、桑白皮、大腹皮、白鲜皮、粉丹皮、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川槿皮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7月,第一版)2.陈玉良等采用加减荆防汤治疗尊麻疹60例 。药有荆芥、防风、黄芩、黄柏、连翘、升麻,生石膏、蝉蜕、白鲜皮 。顽固型荨麻疹,加全蝎、僵蚕、赤芍、红花、当归、蜈蚣 。服药7天为一疗程,治疗结果痊愈56例,好转2例 。(浙江中医杂志)20(9):403,1985)3文和贵自拟黄芪桂枝龙牡汤治疗28例慢性荨麻疹 。其药有黄芪、防凤、桂枝、生龙骨、生牡蛎、蝉蜕、大枣,水煎服,其中26例服药4~8剂皮疹全部消退,痊愈率92.8% 。(《四川中医》(7):封三,1986) 。
【调护、禁忌】
1.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寒、热、风、湿的侵袭 。
2.忌食辛辣刺激及鱼腥等动风发物,如酒,辣報、鱼,虾、鸡、牛羊肉等食物 。
3.积极寻找致病原因,并设法去除 。
【西医诊断参考】
本病以风团,瘙痒为主要特征 。突然发生风团,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境界清楚,伴有瘙痒,风团一般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 。易反复发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