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用药别粗心用药常见的误区有八条

只有在我们的身体出现健康问题的时候,我们才需要吃药来治疗疾病,但是药物多少都是有副作用的,不能乱吃,也别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吃药,药物需要对症来使用,不对症使用就会危害身体健康的,尤其是在家庭用药的时候,很多人会犯这八种错误 。
1、家庭用药的误区
误区一:盲目补钙——吃出结石、便秘
老人、孕妇和儿童这三类特殊群体,用药非常有讲究,需要根据年龄、体重和怀孕等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老人的肝肾代谢功能减退,应该尽可能少用药 。一些女性或老年人为防止骨质疏松,会大量补钙,盲目吃钙片,但钙片、维生素都不能过量乱补,否则反而可能引起副作用 。有报道指出,盲目补钙可能引起结石、便秘等 。建议最好还是在日常饮食中,多摄入一些钙含量较高的食物 。
误区二:乱服中药——治痘吃出尿毒症
很多人都有个误解:中药安全无副作用,可以滋补,长期吃还能养生,不会“害身” 。其实,除了西药有不良反应外,滥用中药也可能引起诸多不良反应 。中药治疗自有一套理论和体系,并非人人都适合某一种药物,应根据体质使用相应的中药 。
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有个年轻女孩因为脸上长痘,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 。半年后,女孩查出患上了尿毒症 。据统计,仅在上海就收集到30多例滥用龙胆泻肝丸后,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例 。一些人一感冒就喝小柴胡,夏天一头晕就服藿香正气水,每天都吃六味地黄丸,以为能滋补养身,这都是错误的 。
误区三:滥用减肥药——致心脏损害、胃肠紊乱
开春了,不少女孩为追求苗条的身材,早早吃起了减肥药 。有的嫌见效慢,甚至还买泻药来吃 。滥用减肥药,结果可能导致诸如心脏损害、胃肠紊乱、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甚至肝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 。上海市就曾接到过因服用含西布曲明成分的减肥药而发生的不良反应报告 。大多数人吃了减肥药后,出现心悸、心慌以及高血压等症状,幸好没有出现死亡等特别严重的不良反应 。
误区四:过量服用——求快效反招不良反应
孩子发热了,最好能多用点抗生素,退热见效快;感冒咳嗽了,最好几包小柴胡颗粒、一整瓶川贝枇杷膏一起喝下去,剂量大点没关系,只要“立竿见影”……调查显示,不少市民认为,“药吃得多一点,病能好得快一点”,在就诊时也会主动要求医生多开药 。但在药理学上却有一个严格的定义:盲目地增加药品剂量,不会增加疗效,反而只会增加药品的不良反应 。
误区五:服药方式随意——躺着服药会对食道造成损害
很多人习惯躺着吃药,以为这样既不影响休息,又能按时服用 。殊不知,用药行为也容易诱发不良反应 。有调查表明,45%的患者服药方式并不正确 。治病时要想获得最佳疗效,除了选择正确的药物和剂量外,正确的服药方式也很重要 。
如大部分口服药要站着用温开水服 。很多人因为生病,就躺在床上服药,容易导致药品黏在食道上,造成损害 。而像硝酸甘油这种缓解心绞痛的急救药,需要采取半卧位姿势服用 。因为病人站着含服,可能产生体位性低血压,造成一时性贫血而昏倒 。而且含服药物半小时左右,会有头昏、头胀等感觉,此时若站立,也容易摔倒 。另外,干吞药物、茶水服药等,也都是错误的 。
误区六:捏鼻子灌药——容易致孩子过量用药
劝孩子吃药,是不少家长的头疼事 。碾药、灌药、加糖和果汁,可谓想尽方法利诱 。这些不当的服药方式,对孩子有害无益,会影响药物作用,还可能造成意外 。如给孩子服药时捏着鼻子灌,容易导致过量用药 。将药品碾碎后给孩子服,甚至为了口感,用果汁服药,服中药时加点糖或将胶囊剂拆开服等,都是错误做法 。
误区七:药与酒同服——相当于埋下“定时炸弹”
老百姓中有个“催眠偏方”:睡前喝点小酒,趁着微醺,睡得踏实、深沉 。但不少老人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若服过治疗药物,再喝上一点酒,这样睡觉无异于埋下一颗“定时炸弹”,极其危险 。像阿普唑仑等中枢神经类安眠药与酒精混合后引起的反应,可能抑制中枢神经或呼吸,甚至导致心脏骤停 。此外,大多数药物都和酒精“相冲”,如镇静催眠类药物、降糖药、阿司匹林、抗癌药、降压药,甚至抗生素等 。
误区八:只认商品名——导致药物重复使用
不少慢性病患者吃药态度很认真,但操作很粗糙 。比如有些高血压患者只认商品名,不看化学名,在家备了好几种降压药,但仔细一看,多数药物的成分相同,商品名不同 。如此一来,如果同时服用这些降压药,会造成用药剂量过大,用药不安全 。更夸张的是,有些人就诊时,向医生描述自己所服用的降压药,连商品名都不记得,只知道药物的形态和颜色 。因此,慢性病病人用药应非常仔细,最好将药箱里常备的降压药,按照化学名归类,不要因为商品名不同,就认为是不同成分的药,而盲目服用 。
2、药物服用的时间
1抗生素
宜在饭前服用,这样可使药物不被胃内食物较多地混合、稀释,可以发挥较好的疗效 。除阿莫西林、司帕沙星几乎不受食物影响外,其他药物的吸收均受食物的影响,饭前服用的生物利用度高,但这类药物大多数对胃肠道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故可根据情况选择饭前半小时或饭后半小时服用;有些药物如呋喃妥因、甲硝唑、红霉素、乙胺丁醇、利福平等,因胃肠道副作用大,病人不能耐受时,可以饭后即服 。
【家庭用药别粗心用药常见的误区有八条】2解热镇痛药
通常在中午服用,因为上午11—12时是人体对痛觉最敏感的时候 。吗啡和杜冷丁则在晚上9时使用时镇痛效果最好 。而阿司匹林,在早上7时左右(餐后)服用,可使疗效好而持久,若在下午6时和晚上10时服用,则效果较差 。而抗关节炎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每天一次缓解疼痛和炎症的缓释药物,应在晚上服用为宜 。而骨关节炎病人宜在早上或中午服药 。饭后,胃及小肠有食物,可减轻药物的刺激,所以凡是刺激性大的药物,如APC、保泰松、呋喃妥因、铁、三溴片等片剂以及稀盐酸、氯化钾、氯化铵等水剂,宜在饭后服,这样可被食物稀释,减少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 。对胃有刺激或易引发恶心、食欲减退的药物,如环丙沙星、红霉素、消炎痛、阿斯匹林、磺胺类等药物,也宜在饭后0.5—1小时之间服用 。鱼肝油口服剂亦应饭后服用 。
3强心苷类药
心力衰竭患者对洋地黄、地高辛和毛花甙C等强心苷类药物的敏感性以凌晨4∶00时左右最高 。此时用药效果比其他时间给药增强40倍 。若按常规剂量使用极易中毒,所以这个时间给予强心苷类药物一定要考虑药物的剂量和毒副反应 。地高辛于8:00~10:00时服用,血峰浓度稍低,但生物利用度和效应最大;14:00~16:00时服用,血峰浓度高而生物用度低,所以上午服用地高辛不但能增加疗效,而且能减低其毒性作用 。
4他汀类药
该类药物通过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而阻碍肝内胆固醇的合成,同时还可增强肝细胞膜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使血清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降低 。由于胆固醇主要在夜间合成,所以晚上给药比白天给药更有效 。如: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钙等,采用晚间顿服比每日3次服药效果更好 。
5抗高血压药
人的血压在1天24小时中,9:00~11:00时、16:00~18:00时最高,从18:00时起开始缓慢下降,至次日凌晨2:00~3:00时最低 。所以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白天,而缺血性中风多发生于夜间 。轻度高血压患者切忌在晚上入睡前服药,中重度高血压患者也只能服白天量的三分之一,这是因为夜间为生理性低血压服药使血压降低,从而导致脑动脉供血不足,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脑血栓 。1天服用1次的降压药(包括控缓释制剂)多在7:00时给药 。1天服用2次的降压药,以上午7:00时和下午14:00时两次服药为宜,使药物作用达峰时间正好与血压自然波动的两个高峰期吻合 。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因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故常在睡前给药 。血压服药使血压降低,从而导致脑动脉供血不足,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脑血栓 。1天服用1次的降压药(包括控缓释制剂)多在7:00时给药 。1天服用2次的降压药,以上午7:00时和下午14:00时两次服药为宜,使药物作用达峰时间正好与血压自然波动的两个高峰期吻合 。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因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故常在睡前给药 。
6降血糖药
糖尿病人在凌晨对胰岛素最敏感,这时注射胰岛素用量小,效果好 。甲糖宁(D860)上午8时口服,作用强而且持久,下午服用需要大剂量才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
吃药千万别马虎了,还有就是不要一感冒就吃自己上次剩下来的药物,成年人的药物不能给小孩子吃的,吃药不是吃饭,可以肆意乱来的 。如果希望自己的身体健健康康的,还是得保持科学的生活方式,愉快的心情才行 。患者吃药的时候,要避开上面的误区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