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 吐槽大会需要许知远这样的知识分子吗?( 二 )


许知远缺少一些实证型学术著作,他更近于作家,或是含混一点的“文化人”,属于那种“一看就是搞文化的人”。
这其实能决定我们对一个知识分子大体形象的判断。比如,梁启超如果没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只有《少年中国说》,钱钟书没有《管锥编》只有《围城》,他们在学术史上的形象肯定不是现在这样。
所以,没有拒绝一般读者的理论型著作,一位学者可能更多是种“外向型”知识分子:把知识揉吧揉吧碎,进行快餐化呈现。
当然不是鄙薄,《少年中国说》这种当年的爆款文同样意义重大。而是我总觉得,在综艺上吐槽嘉宾、取悦大众、间或普及知识点的形象,和许知远的整体人设还是挺搭的。


柏拉图 吐槽大会需要许知远这样的知识分子吗?
文章插图

▲许知远的访谈节目《十三邀》(图/视频截图)
其实我们也挺需要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更像一种知识的中介。
他们不需要多么高深,也不会让人昏昏欲睡,他们只是展现知识比较有趣、甚至是实用主义的一面:云淡风轻又深入骨髓地吐槽别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倒也不必要有“卿本佳人,奈何娱乐”的哀叹,有些知识分子,本身也更适合游走于严肃和娱乐、象牙塔与大屏幕之间的。
至于他149票、倒数第二的成绩,说实话也不算太难看。知识分子能这样出圈也算有点意义了,至少让大家记住了梁启超、川端康成,而那场比赛的第一名,又有几个记得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