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 《上海科学数据共享倡议书》发布,助力科学数据流动共享

“十年前中国的大数据量占全球的比例约为13%,低于美国、西欧;随后几年,中国产生的数据量不断增多,如今已经成为第一。”6月2日,在浦江创新论坛之新兴技术论坛-“数生万物”科学数据创新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郭华东表示,在大数据量不断增多的同时,也彰显出国家在科技、经济等方面的良好趋势,一个国家拥有数据量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
郭华东当前正研究“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CASEarth)”,该工程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国际化、开放式的国际地球大数据科学中心为目标,致力于推动并实现地球大数据技术创新、重大科学发现和一站式全方位宏观决策支持。完成上述工程已具备了一定条件,比如,中国已经发射了很多气象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环境与减灾卫星等。
地球大数据研究对于人们生活有何影响?郭华东以全球冰川变化为例,1990年~2015年,全球的冰川储量减少了约6%,海平面高度上升12毫米。
智能 《上海科学数据共享倡议书》发布,助力科学数据流动共享
文章插图
数据除了对科学家研究地球有帮助,也开始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达观数据智能办公机器人在银行、证券、政务、物流等多个行业展开应用,通过智能办公机器人完成量大琐碎的重复工作,部分业务可缩短70%的耗时,降低95%的错误。”达观数据CEO陈运文在演讲中演示了智能办公系统如何像白领一样自主操作电脑完成办公操作。
智能办公系统是结合了语义理解技术、知识图谱、图像识别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一款软件产品。其中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可以让计算机学习和模仿人进行键盘鼠标控制,通过结合AI智能分析,从而实现计算机像白领一样完成工作。达观数据自2019年推出智能办公机器人系统以来,目前已经研发了近百款智能办公机器人,领域涵盖银行、证券、财税、运营商等领域。
此外,当天(2日)由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联合发起的《上海科学数据共享倡议书》正式发布并签署。倡议内容包括:坚持开放互通,推动数据共享;坚持互利共赢,加速成果转化;坚持专业创新,提升数据赋能;坚持安全可控,保障知识产权;坚持国际视野,积极协同合作。
根据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上海将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深入开展国际合作,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一系列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这些前沿领域势必产生大量的科学数据,除了基本的数据存储,也需要科学数据的计算和再分析,更需要科学数据的有效管理、应用共享。
智能|《上海科学数据共享倡议书》发布,助力科学数据流动共享】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王瑞丹表示,上海科学数据规模不断增长,在数据管理和应用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积极探索,我们热烈期望上海能率先打造我国科技创新策源地,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加快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布局,打造数据中心集群,促进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