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兹堡邮报 有些想法,虽然“错了”但“有用”( 二 )






是想有用的,还是想就有用?

有些想法有可能是“错而有用”的。
——《万物皆假设》

匹兹堡邮报 有些想法,虽然“错了”但“有用”
文章插图


《万物皆假设》的作者埃里克斯·伯依斯,是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科学史硕士,也是著名的科普红人。有千万用户关注着他创立的网站“恶作剧博物馆”,美国IT杂志《个人电脑》还将该网站评为“世界上100个你不能错过的网站”之一。

所以,旺盛的好奇心、包容的态度加之搞怪的性格,注定了这本书的“不正经”基调。

但作为一名严谨的科普作家,作者有两点非常优秀。
第一:书中并没有用“尼斯湖水怪”这样的奇闻异事来充当科学假说博眼球。
第二:作者不设立场,在描写辩论时完全做到了不偏不倚,事无巨细、全面呈现。至于要相信哪一方,就看你自己的了!

拿《人类在变笨?》一篇为例,压缩之后大概是这样的:
【正方】古人类学家A发现:我们的大脑体积跟两万年前的克罗马农人相比,居然缩小了10%,相当于一个网球大小。这说明我们可能在不断变笨。
【反方】解剖学家B反驳:天才大脑不一定比笨蛋大脑大——爱因斯坦就是平均大小。生物聪不聪明是要看脑容量与身体质量的比值的。一个大脑袋的小型生物比一个大脑袋的大型生物要聪明。我们可以把头颅缩小了,归咎为我们整个体型都缩小了。而不是我们变笨了。

【正方】古人类学家A继续举证:不幸的是,看脑容量与身体质量的比值,也是克罗马农人的大脑比我们大。
【正方】认知科学家C参战:有道理。石器时代人类祖先想要生存就需要很高的智力。掌握广泛的技能,如怎样持续找到并识别可食用的植物,躲避掠食动物及狩猎。犯错就会死,笨蛋可活不下来。之后,农业开始蓬勃发展。食物来源可靠且充足了,让不那么聪明的人也活了下来,基因得以传递,导致我们开始变笨。
【正方】遗传学专家D补充:对对对,智力遗传相关的基因在两千到五千个之间,占整个基因组的10%。这个绝对数量带来一个问题,会有更大概率积累有害突变。使智力变脆弱。与石器时代末期一名狩猎采集者相比,我们在智力相关基因方面都有二到六个有害的突变,这些突变还会继续积累,因此我们的后代大概会比我们更笨。

围观群众:等一下!等一下!看看过去一百年里人类的所有惊人之举吧。登上月球,解开基因密码,制造出电脑。不是证明我们变得更聪明了吗?!


匹兹堡邮报 有些想法,虽然“错了”但“有用”
文章插图


【正方】看热闹的人文学专家E向围观群众解释:这被称为“集体学习理论”。当一个人学到某些东西,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益。作为个体,我们可能聪明也可能笨,但作为集体,我们非常聪明。语言、书写、印刷、学校、尤其电脑出现后,集体学习变得更容易了。

【反方】灵长类动物学家F反驳A:被驯化的动物品种总是比野生品种大脑更小。例如:狗比狼的大脑小。同理,随着人口增加,和睦相处变得更重要。人类驯化了自身,所以大脑变小,不意味着变笨。
【反方】遗传学专家D的同事G:不支持D的观点。高智力与低死亡风险相关,因此更聪明的个体会更成功的留下后代。所以我们不会变笨。
【反方】医学界:听我说!大脑大小还有一个限制条件,就是取决于女性骨盆的大小。头非常大的婴儿往往无法顺利通过骨盆。过去这意味着这些婴儿更容易夭折,但现在危险已解除。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人类头颅平均大小有了明显回升。
科学界暂时不吵吵了,大家认为:目前还不确定人类是否在变笨。我们找找新证据再约!散了吧!


匹兹堡邮报 有些想法,虽然“错了”但“有用”
文章插图


围观群众好慌:人类以后不会像影视作品里的外星生物那样,都变成大脑袋吧?好丑啊我不要……

综上所述,可以说《万物皆假设》一书是对“正经、正确、正统”的一种轻松的辩证讨论。是对那些放下了功利心,抛开结果,纯粹享受发现、搜集、思考、讨论、直至达成共识这一过程的科学怪咖们的欣赏。

对于科学来说,其实“思考、思辩”才是更重要的。不能全盘接受,不再遐想。那样只会让科学停滞不前。

哪怕主题是错的,无用的,但却会在讨论过程中生出新的思想火花,甚至由错变对,由无用变有用。这就是科学假说与胡说八道的本质区别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