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广播 交广会客厅|「中国交通故事」小发明、大工匠
李玉明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 , 1958年 , 他从天津南开来到山西支援当地建设 。 小时候的李玉明跟着父亲 , 一边上学 , 一边搞一些稀奇古怪的发明和制作 。 受父亲的影响 , 他小学时候就可以帮着学校做一些上课用的教具、甚至是维修学校的喇叭 , 李玉明从小也被大家称为\"小发明家\" 。
他来到太原局集团公司侯马电务段工作的时候 , 通讯设施还比较落后 , 他为班组发明了一个\"传话器\" , 为锅炉房修过上煤机 , 没事的时候 , 还非常乐于帮助工友 , 工友们家里的收音机、电视机坏了都找他 。
在2014年以前 , 铁路车载信号工们在机车的光电传感器需要维修时 , 需要将传感器拆卸下来 , 运回到工区进行检测、维护 , 待测试良好后再重新搭回机车上 。 这一过程既耗时又耗力 , 可能还伴随有别的维修点 , 很多职工为此头疼不已 。 为此 , 李玉明大胆创新 , 一遍遍地绘图、拆卸、组装、试验、修改 , 没有资金和设备 , 他四处收集边角余料 , 给加工厂免费修理电器 。 终于在一年后 , 他发明的\"便携式光电传感器检测装置\"试验成功 , 职工们背上仅仅背包大小的检测装置就可以实现故障点检测 , 大幅度提高了维修效率 。
【中国交通广播|交广会客厅|「中国交通故事」小发明、大工匠】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职工来到铁路工作 , 他们除了在书本上学一些理论知识外 , 只有为数不多跟着师傅上车检修的机会 。 \"这么下去不行 , 年轻人学不会东西\"!李玉明忧心忡忡 , 在他心里 , 一个将一整套机车车载设备运行试验仿真装置的想法萌生了 。 为了把这一套东西做出来 , 除了需要配套的工具和材料 , 车床、铣床、雕刻和焊接等大型机械一样都不能少 。 在一次焊接中 , 他觉得带着面罩看不清楚影响精度 , 于是摘掉面罩作业 , 长时间盯着电焊弧刺伤了眼睛、烫肿了他的脸 , 那段时间他只要睁眼 , 眼泪就止不住的往外流 。
2017年和2019年 , 一台缩小近百倍的\"和谐号\"电力机车模型和一台\"车载CIR仿真实训台\"先后问世 , 搭配模拟操纵台 , 其工作效果让青年职工如同身处机车内部一般 , 意味着在以后的检修工作中在不再受到安全、时间、场地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 这在车载技术行业中 , 几乎是里程碑一般的存在!截至目前 , 由李玉明主导的科研成果和合理化建议已达90余项 , 为铁路累计节支降耗840余万元 。 2020年 , 李玉明被评为\"山西最美科技者\" , 并被铁路系统评为\"铁路工匠\" 。
摩挲着他发明过的每一件仪器 , 李玉明一边走一边说 , \"我研究这些东西的初衷 , 就是为了方便大家 , 只要有用 , 我就坚持做\" 。
推荐阅读
- 约瑟夫·拜登 非要跟中国较量?美国疯狂印钞6万亿,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油价 “负油价”后全球市场变化!美国每升不足2元,中国排名竟超国足
- 中国人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言论引争议
- 诚实 中国首位女宇航员,为何返回后就没露面?原来一直在背后作奉献
- 伺服 “窝工”技术又双叒叕助力中国“太空首单”
- 研制 好消息中国航空航天技术飞速进步,有望彻底打破西方垄断
- 中国经济网 航天工程董事长唐国宏辞职 姜从斌接棒
- 中国网 【探秘延安红街之二】藏在延安红街里的八个故事
- 歌手 《中国好声音》改版变《歌手》,诸多知名歌手以选手身份亮相加盟
- 反响 喜讯传来!中国航天再次创下“世界第一”,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