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 看看哪些“黑科技”保驾护航

从2020年7月23日发射升空,到今年5月15日降落火星,天问一号在近300天飞过约4亿公里,越过重重难关,最终稳稳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迈出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面临行星际空间环境、火星稀薄大气、火面地形地貌等挑战,着陆存在环境不确定、着陆程序复杂、地面无法干预等难点。
关关难过关关过,诸多“黑科技”护航天问一号乘风破浪,探索神秘火星。
热控涂层:天问一号的全效“冲锋衣”
没有了地球大气层的保护,一路奔向火星的天问一号首先面临太空真空环境中的各种考验。在太阳的持续辐照下,天问一号无法像飞机那样通过热对流或热传导传递热量,其向阳面表面温度会持续升高,与背阳面形成巨大温差,相当于“五脏六腑”有的极冷,有的极热,内部温度严重不平衡。
穿一件特制“冲锋衣”显得尤为必要。“冲锋衣”,学名“低吸收-低发射热控涂层”,是一种涂饰在航天器外表面的热控制材料,通过对太阳光谱辐照的反射能力,以及红外辐射特性,减少空间环境对航天器内部的温度影响。当然,“冲锋衣”还得抵抗空间中的高能紫外辐照、原子氧轰击以及多种高能粒子与电离辐射的攻击,全方位保护航天器。
这件银光闪闪的“冲锋衣”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29厂研制。与多数通过高发射率对外散热的热控涂层不太一样,它突破了多项低吸收低发射涂层研制的关键技术。由于天问一号的旅途总体处在空间深冷环境,内部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一直向外界消耗,而10个月的飞行时间意味着燃料消耗极高,贮备过多燃料会给“克克计较”的航天器造成负担。因此,研发人员通过降低热控涂层的红外发射率,减少真空环境下舱内向外界的辐射漏热,既节省了燃料,又解决了航天器内部“冰火两重天”的问题。
新型材料:会抖动的“蝴蝶翅膀”
如果只看,火星地貌似乎与地球上的沙漠戈壁无异。事实上,火星上的风速可达每秒180米,几乎是地球上特大台风风速的三倍还多。烈风会掀起大量的沙尘、石块,形成特大沙暴,让形似“蝴蝶”的火星车眼睛蒙尘,“翅膀”(太阳能电池板)不再灵活。面对这样的情况,设计师使用了一种新型材料,这种材料不易沾灰尘,即使沾上也可以通过振动将其抖落。
火星表面还密布着石块等障碍物,火星车行驶需要更加“小心翼翼”,以免被障碍物卡住造成操作迟滞。如何让火星车每一步都走得更加稳妥呢?在研制火星车的实验室里,有一台一模一样的“孪生”火星车。当火星上的那辆火星车遇到复杂路况时,地球上的火星车将对火星路况进行模拟行驶,确认无误后才会向火星发出指令。
多光谱相机等科学仪器:火星车的科研“工具箱”
火星车携带了6种科学仪器,样样“武功”高强。
“拍照”是火星车最核心的科学研究目标之一,因此配备了多台相关设备。比如,导航地形相机可拍摄火星高清广角大图,定格火星一线风景,多光谱相机则可以详细分析地形、地貌、地质的具体情况,助力科学家研究火星表面演化的历史和未来。
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包括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短波红外光谱显微成像仪和微成像相机。其中,微成像相机能将砂石放大到头发丝般粗细的微米级,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更能在数米外,用激光把岩石成分烧蚀成等离子体,同时利用有“远程显微镜”之称的短波红外光谱显微成像仪进行分析,大幅增加火星车的科研范围和能力。
另外,次表层探测雷达能透视火星表面以下10米甚至100米深度的内部结构;火星表面磁场探测仪可以一探火星支离破碎的偶极磁场,解读暗含其中的火星历史演化痕迹;火星气象测量仪则能为火星车提供气象信息,让我们了解这颗神秘行星的“呼吸脉络”。(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责编:安再尔江?艾合买提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航天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 看看哪些“黑科技”保驾护航】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