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 “独乐”变“众乐”让私人博物馆走近更多人

民族服饰 “独乐”变“众乐”让私人博物馆走近更多人
文章插图

图为杨可欣在新疆戈壁滩上寻找陨石。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贵阳5月18日电 题:“独乐”变“众乐”让私人博物馆走近更多人
作者周燕玲
“90后”贵州女孩杨可欣没想到,9年前在新疆戈壁滩上捡到的第一颗陨石,促成她建立和维护一座私人科普“博物馆”。
2012年,杨可欣去到新疆工作,至2017年,这5年间,她在沙漠和戈壁滩行走将近10万公里,共猎得陨石600多颗、重量400多公斤,被业界称为”陨石小猎手”。同时她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生野外辅导员。
民族服饰 “独乐”变“众乐”让私人博物馆走近更多人
文章插图
图为陨石馆开展科普活动,贵阳市的学生近距离参观陨石。 受访者供图2017年,杨可欣把所猎陨石带回贵州,并在贵阳市区花费150万元(人民币,下同)建立了一家陨石科普博物馆,展出多年来拾到的陨石样品;博物馆内还有中科院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提供的陨石样品。
“一座适应新时代的博物馆应该既好看又好玩。”杨可欣说,创馆之初就不想把它作为城市的“摆设”,除了对外免费开放外还组织各种科普活动,并邀请一些陨石专家进行讲座。
民族服饰|“独乐”变“众乐”让私人博物馆走近更多人民族服饰 “独乐”变“众乐”让私人博物馆走近更多人
文章插图
图为杨可欣展示自己找到的陨石。 受访者供图杨可欣介绍说,陨石馆的功能有:其一是中科院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把陨石馆做为研究生陨石手持标本的鉴定基地;其二可用于学生的各种体验活动场所;其三组织学生到中科院参观一些先进的科学仪器和陨石研究过程,使学生近距离和科学家接触。
在杨可欣看来,科普博物馆比阅读任何文献、看任何影像资料都更为直观,这样的平台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陨石,也会让更多孩子对外太空产生兴趣和爱好。
民族服饰 “独乐”变“众乐”让私人博物馆走近更多人
文章插图
图为陨石馆内展示的陨石样品。 受访者供图数据显示,“博物馆热”正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新时尚,私人博物馆数量倍增,许多民间收藏者从“独乐”逐渐走向“众乐”。2019年,中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比2018年增加1亿多人次。
在贵州凯里的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占地1000多平方米,馆内不时有参观者到访。置身博物馆,观众不仅能领略到中国苗族服饰的精美绝伦,还能感受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民族服饰 “独乐”变“众乐”让私人博物馆走近更多人
文章插图
图为位于贵州凯里的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 龙永明 摄2014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民族工艺品,苗绣工艺大师欧东花租用三栋楼房开起了博物馆,馆内展出的10000余件藏品都是她和家人耗时多年走村串寨收购而来,目前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收藏苗族工艺品最多、最齐全的私人博物馆。
“馆内每个月都会展示不同的服饰,让参观者有不同的视觉体验。”欧东花的儿子龙永明说,私人博物馆这条道路任重而道远,为支撑博物馆运营还开设了销售民族服装和银饰产品的门店。
民族服饰 “独乐”变“众乐”让私人博物馆走近更多人
文章插图
图为位于贵州凯里的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 龙永明 摄龙永明还在中国多个社交平台上通过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展示馆内的藏品。他认为,玻璃橱窗里沉寂的苗绣服饰与普通人发生了关联,才是一家苗族服饰博物馆最大的价值。
目前,欧东花和儿子分工明确,欧东花主要负责苗绣传承和开发文创产品,公司已开发了上百种民族特色文创产品并销售到海内外;儿子龙永明则用年轻人的思维方式管理和运营博物馆。
民族服饰 “独乐”变“众乐”让私人博物馆走近更多人
文章插图
图为欧东花民族服饰博物馆内,除了展示藏品外还售卖一些民族服饰。 龙永明 摄杨可欣和欧东花都希望,自己精心呵护的博物馆能乘着“博物馆热”的东风,以各种新颖的形式走近更多人。(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