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是美国电影的未来( 二 )
关于信仰,普莱维这个人物唯一崇尚的只有金钱,对金钱和财富有着病态的追求。片中另一个由保罗.达诺扮演的传教士桑迪和刘易斯的几场对手戏让人屏住呼吸,拍手叫绝,桑迪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教徒在和普莱维这个魔鬼式的人物博弈妄图用上帝的权威让其屈服,最终死在普莱维的手下还被逼迫说出:“我是个冒牌的先知,上帝是迷信的产物。”
和pta以往的作品不同,这一次用了一种完全黑色的处理方式给电影收尾,将人的贪婪、欲望放大直观。也在此pta列下了一个穿插在自己电影里探索式的历程问题,信仰。我们回看pta这部电影时回想的不仅仅是戴尼尔戴刘易斯的演技,以及当年奥斯卡和《老无所依》不分伯仲的激烈竞争,我们看到是一个37岁pta的野心和更宽广的多维度视角,由人和事物的多线性变为思辨上的交叉。
大师
在经历《血色将至》的大获成功后,pta随即带来了极具争议的《大师》,《大师》没法受大众喜爱的原因在于叙事被大大的削弱,完全成了杰昆菲利克斯和霍夫曼的双人戏,不明所以的看了一场疯子和大师废话的电影。但我觉得这反而是好事,pta终于放弃顾虑的在电影里肆意的挥洒自己的探索经历,建立一个足够广阔的空间聊一聊信仰,从《木兰花》开始的宿命论到《血色将至》对信仰的质疑,《大师》的全片就是一个寻找信仰的过程。
电影的开篇依然是典型的pta式的失语,牵引出二战海军士兵弗雷迪,弗雷迪在战争的折磨中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变得怪癖暴力。在一次误会中偶遇一位大师,大师是科学教的创始人,独创了一套教义企图帮助别人回到过去治愈内心。弗雷迪和大师相见如故。对于弗雷迪,大师是重建信仰的一个慰藉出口,那些荒唐的过去治疗法给弗雷迪带来的是信仰的寄托,所以弗雷迪愿意为此维护大师的尊严对异端大打出手。然而大师的信仰是建立在一种洗脑灌输式的基础上,对于弗雷迪这种心灵创伤的战后士兵,不停地寻求自我的意义对这种信仰的追求是一种碰撞式的。pta所建立的大师形象不是刻意的虚伪和诈骗,大师在建立的是一种邪教的模样组织,在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中,所有人对于信仰都是一种模糊的追随,即使大师同样也是寄托部分信仰在弗雷迪身上,二者有互相重叠的影子和共生的关系。
在大师出狱的晚餐中大师的家人都表达了对弗雷迪的厌恶,只有大师明白他建立的信仰和弗雷迪追随的不稳定信仰是共生的,二人甚至像同一信仰分裂出来的二极。有趣的是我想到《出租车司机》,弗雷迪和特拉维斯的症结一样都是对信仰的丧失,而前者疯癫后者沉默抑郁。在特拉维斯成为一个出租车司机游走在纽约的街头越发迷失在信仰的追求中,所以他成为一个失语者在慢慢的在积累中爆发。而弗雷迪在受够摄像师面对虚假文明的拍摄时主动爆发踏上找寻信仰的道路,好玩的是他上了那条船遇到了一个正在帮助别人建立信仰的大师,这就是《大师》最有趣的戏剧冲突。
《出租车司机》和《大师》都是伟大的电影,都是时代之下人物对于信仰的认识和探索。至此可以察觉出pta开始摒弃惯用的手法不再取悦观众,开始学会藐视和思考。《大师》是对信仰建立的思考,题外话也是pta和大师的又一次拉近。
性本恶
Pta翻拍了品钦的作品,听到这个消息让人充满怀疑和希望。品钦,美国后现代主义最为神秘的作家,不仅仅作品涵盖的学识量太为广泛且用一种极其后现代的方式让人难以解读,关于品钦本人也是神秘十足没有照片没有任何一点采访相关。翻拍品钦的作品不禁让人想起柯南伯格早年翻拍《裸体午餐》,对于一部个人风格强烈且难解读的作品必须要导演本身有很深的解读力和重新结构力,柯南伯格之于裸体午餐就是这样的一种成功。《性本恶》在品钦的作品中算是易读的且字里行间充满浪漫、暧昧、迷幻的气息,pta拿出的成品几乎完全复刻了品钦的风格。
《大师》后pta已经决意不再讨好观众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过度解读,这同样造成了《性本恶》不受大众喜爱的原因之一。《性本恶》是一部充满大麻味的浪漫电影,以一个嬉皮侦探带出的侦探外壳故事重新回到的是pta善于展现的时代风情,重回一个复古怪诞70年代。电影收到最大的非议在于剧作,这真的是一部毫无线性、散漫的电影,且人物众多、线索繁杂,如果你当一部侦探片去看不到十分钟估计就要骂街了。
推荐阅读
- 理论 黑洞是什么,它又是怎样形成的,一起来认识下吧
- 国内本科毕业,银行工作8年,怎样去新加坡工作
- 怎样才能遇到一个对的人
- 女航天员 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为何返回地球后没有消息了?现在怎样了
- 地球 地球上空,美国宇航员在空间站进行着全球直播,绳子断了会怎样?
- 地球 如果地球70陆地,30海洋,这个世界会怎样
- 怎样在自己想租的小区租到房子
- 户型不合理的二手房怎样合理的改造怎样装修更合理
- 怎样在陌陌上装逼
- 怎样看待俏江南推出外卖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