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 中国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被国际空间站拒之门外 倒逼我们自主创新( 二 )
文章插图
空间站项目启动之初就提前布局 避免“卡脖子”
2006年,天宫一号正式立项,其目标是在太空建立中国的第一个太空实验室,杨宏担任天宫一号的总设计师。
2011年,天宫一号成功发射。杨宏开始担任中国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如何实现从“空间实验室”到“载人空间站”的迭代和升级,成为杨宏和他的团队重点思考的问题。
文章插图
杨宏: 空间站设计之初我们就做好了受国外封锁或者“卡脖子”这样一个准备,比如像元器件、原材料,我们在项目启动之初就提前做了布局,去规避一些技术上的风险。比如我们空间站要有高速的科学实验数据要传输,那就要用到高端的宇航级的高速处理的芯片,那这些芯片我们就提前布局,立足于我国的力量自主研发,等我们提前布局研发出来以后,我们就彻底打破了美国的封锁。
采访人员: 这种宇航级别的高传输功能的芯片如果要想买的话,买得来吗?
杨宏: 应该说我们是买不来的,所以开始抱定了我们就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干。无论是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行业,再到一个企业,还是到一个个人,都应该靠实力来说话,只有有了实力才会有话语权
中国空间站不如国际空间站重 如何理解?
未来建设完成的中国空间站的总重要比现在正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轻,在拿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做比较时,很多人都关注到了这一重量上的不同。
文章插图
杨宏: 从规模上来讲,我们不如国际空间站。但是我们不跟国际空间站比规模、比效益,我们发展空间站的目的是支持大规模的开展空间的科学实验和技术实验。比如在重量占比上来讲,我们科学实验所用到的设备重量比起整站重量的占比,我们相对来讲是比较优的。那么我们在供电整个发电功率当中,用于科学实验的供电支持也相对是比较高的。与国际空间站相比,我们中国空间站是处于后发。很多技术在发展,所以我们的建造周期是可以大大压缩,吸取之前国外空间站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我们组装、建造和运营的成本,最大程度去支持科学实验。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中国空间站预计于2022年建成并投入运营,设计寿命10年。在未来空间站任务中,中国载人航天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早在2016年3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就与联合国外空司签署了《利用中国空间站开展国际合作谅解备忘录》,商定利用中国空间站为各国提供科学实验机会,并在未来为他国航天员或载荷专家提供在轨飞行机会,为全人类的宇宙探索事业服务。
制片人丨张士峰
采访人员丨董倩
策划丨黄瑛
编导丨银建章
责编丨王枫
编辑丨张宏飞 田野
摄像丨刘洪波 杨帆
推荐阅读
- 发射 金星上有生命吗?NASA一口气发射2个探测器,谜题即将揭晓
- 约瑟夫·拜登 非要跟中国较量?美国疯狂印钞6万亿,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油价 “负油价”后全球市场变化!美国每升不足2元,中国排名竟超国足
- 中国人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言论引争议
- 诚实 中国首位女宇航员,为何返回后就没露面?原来一直在背后作奉献
- 伺服 “窝工”技术又双叒叕助力中国“太空首单”
- 研制 好消息中国航空航天技术飞速进步,有望彻底打破西方垄断
- 中国经济网 航天工程董事长唐国宏辞职 姜从斌接棒
- 中国网 【探秘延安红街之二】藏在延安红街里的八个故事
- 歌手 《中国好声音》改版变《歌手》,诸多知名歌手以选手身份亮相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