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电子屏幕对孩子的危害或许被夸大了 如何合理使用依然是问题( 二 )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特克尔的《群体性孤独》一书颇受重视,其中探讨了数字技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中文版于2014年出版 。她的核心观点是:数字技术让人们彼此孤立,破坏了人与人的关系 。但卡梅内兹却认为,这本书夸大了科技对儿童交流的影响 。以婴幼儿参与的视频通话为例,最新研究表明,实时通话功能显然与提前录好的视频不同 。视频对话时婴儿会简单互动,注意力更集中,这些都是学习语言等重要技能的前兆 。
“网瘾”之争背后的利益
卡梅内兹查阅了所有电子屏幕负面影响的研究,发现公认的只有两个,一是影响睡眠,二是导致儿童肥胖症 。诸如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等问题,学者们关注很多,但没有清晰界定出它们与电子产品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 。
正如书中多次出现的“复杂性”一词一样,不良影响的判定不是那么简单,有时背后还涉及利益之争 。这点在“网瘾”认定上尤其明显 。统计显示,美国青少年游戏玩家中有大约8%的人达到了成瘾诊断标准,也就是有300万儿童存在某种程度的游戏成瘾 。但至今,心理学界仍在争论,究竟该把“网瘾”作为单独的心理障碍来处理,还是将其视为抑郁、焦虑、强迫症等其他心理障碍的表现之一 。
卡梅内兹说,如果把“网瘾”列入《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就有可能正式进入诊断序列和保险赔付范围,或许还会立法规定学校要为在校学生提供专门的无网络空间 。可见,判定背后牵扯的利益面不小 。
网络色情内容也是家长非常担心的 。美国男孩初次接触露骨色情内容的平均年龄是9~10岁,女孩家长则担心女儿被“坏人”联系上 。但专家们认为,这种“道德恐慌”总是伴随新技术的产生而来,并非数字时代独有 。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专家贾斯汀·卡塞尔说,电报和电话出来后,家长就担心女儿被“拐走”,“与过去时代的人一样,美国年轻人受到的真正威胁并不是来自陌生人,看看统计数据吧,谁在对女孩犯罪?总是家里人,从来没有变,真是悲哀啊” 。
提倡积极数字育儿
在一次研究中,得州理工大学的专家埃里克·拉斯穆森建议初高中家长和孩子讨论色情片时,要“诚恳地分享价值观”,这样孩子进大学后,观看色情片的比例会比较低 。学者德沃拉·海特纳也持类似看法,“家长应该把自己的价值观说给孩子听” 。
卡梅内兹把专家们的建议总结为“积极数字育儿”,认为家长在数字化教育中要发挥支持和拓宽的作用 。父母也是孩子与电子产品之间的关键环节 。因为研究发现,孩子会模仿父母使用电子屏幕的习惯 。
至此,作为一名母亲的卡梅内兹笔锋一转,援引了博客上点击量超千万的一篇文章《在儿童乐园玩智能手机的妈妈》,对里面提到的“反面母亲”表示同情,也反思了美国社会的“密集母职”现象 。“以往的儿童发展和依恋理论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将母亲放到中心位置 。”她说,理想的母亲形象似乎就是永不缺位,永远守在孩子身边 。她希望社会能理解母亲在承担孩子养育过程中的艰险,尤其是职场妈妈,更难平衡工作与家庭 。
卡梅内兹显然更喜欢英国儿科医生和心理分析专家唐纳德·维尼考特关于亲子关系的论述——“够用妈妈”,意思是,婴儿期给予孩子全身心照料,等他们长大逐渐成为独立个体,母亲慢慢退居幕后,不再按照孩子的需求来安排自己的行为 。
【IT|电子屏幕对孩子的危害或许被夸大了 如何合理使用依然是问题】“单凭技术进步本身永远不会给母亲减负,而一定要通过男女伴侣的诚恳协商,以及政府和雇主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才能实现 。”卡梅内兹强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