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 中国第一狂千亿富豪:资产3万亿却不上市,娶学生为妻儿子更厉害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们经常听说到的国内的富翁 , 应该都是像马云、王健林、马化腾这些人 , 但是有一个人一直以来都有千亿的身家 , 却不被大家所熟知 。 很多人都将他称作是“中国富翁中的第一狂人” , 他经常说出一些让人觉得十分霸气的话 , 并且他也有这样的底气 , 他手下集团的资产竟然是阿里巴巴的两倍之多 。 另外他还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 , 现在已经成为江苏首富 。
胡润榜第二名
严介和1960年出生于江苏淮安 , 是现在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创始人 。 他曾经登上过胡润富豪榜的第二名 , 并且一直被人们称作是“全球华人中的第一狂人” 。 严介和的一生担任过很多角色 , 他做过十多年的语文教师 , 担任过十年的官商领袖 , 还创立了民营企业也就是太平洋建设集团 。
在他从业的这些年中 , 在很多岗位任职 , 成就过很多公司 。 在他手下进行整合重组的数十家公司都在破产倒闭的边缘活了下来 , 在他主导进行收购的项目更是跨越了数十种产业 。 同时他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称号 , 不过最让人记忆深刻的还是他桀骜不羁的性格 。
严介和“最狂富豪”
在他的为人处世中就能够清楚地看到他刻在骨子里“狂”的气质 。 拿几个例子来说:
在2005年严介和从胡润富豪榜的66名一举跃为榜单第2名 , 许多业界人士都称他是业界黑马 。 他在接受采访时还不避讳得对媒体说 , 他能够取得这么成功的原因很简单 , 因为他就是中国国内企业家中水平最高的那个 。
在严介和经商的同时 , 他也很喜欢文学 , 他曾将担任过太平洋商学院和无味书院的院长 , 还出版过《新论语》 。 不过当他得知莫言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 , 却狂放地说其实自己感觉到有些失落 , 因为本来他文章也写得很好 , 完全有机会冲击诺贝尔文学奖 , 但是没想到被莫言给抢先了 , 虽然莫言只有小学毕业 。 他还表示这样的话自己只能向经济学方面努力了 。 可以看出在狂放的同时还有一丝幽默 。
在回答记者询问手下人员学历的事情时 , 严介和表示德才只能支撑起小的成功 , 只有胸怀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大成功 。 并且还说公司中虽然有很多的高学历人才 , 但是大部分人都并没有什么能力 , 还说他们是“水货” 。
实力强大但不主动上市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 , 让严介和能够一直保持着他这么狂的心态呢?很多人认为是他的确有赚钱的能力 , 毕竟手里有钱腰杆才直 。
政府钦点合作伙伴 。 早在1992年严介和刚刚成立建筑公司的时候 , 因为当时市场中盖楼是最为赚钱的生意 , 很多建筑公司都在做这些工作 , 但是严介和却看上了一个大家都不看好的基础设施建设 , 因为在行业内的人都知道 , 这个工作不仅赚不到钱 , 还会赔钱 。 但是严介和还是接下了这个工程 , 并且以优秀的质量和提前过半的工期完成了这项工程 。 虽然工程中损失了8万 , 但是他借此成为了政府合作的承包商 , 只过了一年他就赚了足足800万 。
“BT模式”之父 。 在2003年时他看上了一个为市政府建设大道的工程项目 , 并决定接手 。 但是由于政府资金不足 , 没有办法提供投资 , 也是严介和提出了帮政府垫付的方式 , 拿下了这项工程 。 也正是这样 , 他的这种垫资的方式逐渐成为了政府项目的主要模式 , 并且逐渐得到发展 。 正是在这种模式下 , 公司与政府合作的项目越来越多 , 太平洋建设集团实力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 。
不过即使拥有3万亿的资产 , 太平洋集团依然没有选择上市 , 严介和的儿子、现在太平洋的管理人严昊在回答记者时表示 , 他们更想要将太平洋做成为一家百年企业 , 而且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只实行了40多年 , 对于一个公司的发展来说还不是很长 。 对于上市他并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 但是不会排斥上市 , 只不过现在经济变化太过快速 , 他们需要看准情况再采取行动 。
娶学生为妻 , 儿子:我要超过他
当然在严介和的一生中 , 也有一件事使他惹来了很多争议 , 那就是他的妻子是他在任教期间小自己三岁的学生 。 两人妻子毕业后就结了婚 , 在婚姻还因为超生遭受了罚款 。
推荐阅读
- 约瑟夫·拜登 非要跟中国较量?美国疯狂印钞6万亿,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油价 “负油价”后全球市场变化!美国每升不足2元,中国排名竟超国足
- 中国人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言论引争议
- 诚实 中国首位女宇航员,为何返回后就没露面?原来一直在背后作奉献
- 伺服 “窝工”技术又双叒叕助力中国“太空首单”
- 研制 好消息中国航空航天技术飞速进步,有望彻底打破西方垄断
- 中国经济网 航天工程董事长唐国宏辞职 姜从斌接棒
- 中国网 【探秘延安红街之二】藏在延安红街里的八个故事
- 歌手 《中国好声音》改版变《歌手》,诸多知名歌手以选手身份亮相加盟
- 反响 喜讯传来!中国航天再次创下“世界第一”,反响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