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 主动管理谋转型 六家券商资管规模超5000亿元
4月20日 , 中国证券报采访人员从上海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获悉 , 公司收到证监会换发的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 , 正式开拓公募业务 。 国泰君安资管获得公募牌照是券商资管转型的一个典型缩影 , 五矿证券、华金证券也已提交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牌照申请 。
2020年年报显示 , 有6家券商资管规模超5000亿元 。 其中 , 主动管理规模稳步增长 , 多家头部券商的主动管理规模占比已在六七成左右 。 兴业证券分析师张博表示 , 在去通道、去资金池、大集合公募化的背景下 , 预计未来券商资管业务将保持增长态势 。 在新资管格局下 , 加强主动管理能力的券商将在新一轮变革中取得优势 , 大集合公募化改造对券商的产品设计、风险防范等方面也提出了新要求 。
多家券商资管规模超2000亿元
近两年来 , 资管新规细则不断完善 , 打破刚兑、遏制通道业务效果逐渐显现 , 行业生态格局进一步重塑 , 转型创新成为资产管理行业改革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抓手 。
结合统计数据和各家券商2020年年报 , 中信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国泰君安、中金公司、中银证券的受托资产管理规模均超过5000亿元 。 其中 , 中信证券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近1.37万亿元 , 居行业首位 。 其次是华泰证券 , 该公司2020年受托管理资产规模为5915.54亿元;招商证券、国泰君安2020年的受托管理资产规模分别为5419.22亿元、5258亿元 , 分别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中金公司受托管理资产规模为5129.3亿元 , 同比增长72.3% 。 根据年报披露数据 , 中银证券2020年受托管理资产规模为5118亿元 , 位居第六位 。
此外 , 中信建投的受托管理资产规模也近5000亿元 , 为4902.82亿元 。 受托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还有广发证券、东方证券、海通证券、光大证券 , 分别为3039.82亿元、2985.48亿元、2444亿元、2336.12亿元 。
主动管理规模稳步增长
尽管券商资管的总规模有所下降 , 但主动管理业务的稳步增长及改善已有效抵消了“去通道”的负面影响 。
具体来看 , 2020年年报显示 , 中信证券的主动管理规模为10526.45亿元 , 占资管总规模的比例为77.04%;同样占比超过70%的还有光大证券 , 受托管理资产规模为2336.12亿元 , 其中 , 主动管理规模为1742.35亿元 , 占比达74.58% 。
国泰君安2020年的主动管理规模3619亿元 , 占资管总规模的比例由60.2%提升至68.8% 。 根据基金业协会的统计 , 2020年国泰君安资管主动管理资产月均规模排名行业第2位 。 此外 , 中信建投的主动管理规模占比也较高 , 约为69% 。
主动管理规模稳步增长的背后是收入水平提高 。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证券公司2020年度经营数据 , 证券行业实现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299.60亿元 , 同比增长8.88% 。 这一数据已经创下近三年新高 , 仅略小于2017年的310.21亿元 。
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
不少上市券商在2020年年报中也坦言市场面临新的竞争格局 。 广发证券认为 , 2020年各家券商资管依托自身资源禀赋 , 积极推进各类产品发行 , 行业整体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呈现同比增长趋势 , 但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等市场参与者的增加 , 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 , 市场格局进一步分化 。
对于2021年的资管业务计划 , 中金公司表示 , 将抓住市场机遇 , 大力推动常规业务发展与战略业务布局 , 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资管机构 , 力争成为资本市场发挥枢纽作用的重要桥梁、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重要力量 , 以及投资端的重要专业机构投资者 。
【中国证券报|主动管理谋转型 六家券商资管规模超5000亿元】 东方证券表示 , 旗下子公司东证资管专注提升“专业投研+专业服务”双轮驱动的核心竞争力 , 未来将加大多元化发展布局 。 一方面继续完善公司产品线 , 拓宽公司投研能力圈;另一方面 , 进一步开拓巩固市场 , 持续优化客户结构 。
中信证券指出 , 2021年公司将围绕“立足机构、做大零售”的客户开发战略 , 提升客户开发能力和综合金融服务水平;推进投研团队专业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 , 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做大做强养老业务 , 夯实机构业务领先地位 , 不断补全零售业务短板 , 持续推进大集合公募化改造和营销工作;持续推进资产管理业务数字化建设 , 全面建设新一代业务平台 。
推荐阅读
- 约瑟夫·拜登 非要跟中国较量?美国疯狂印钞6万亿,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油价 “负油价”后全球市场变化!美国每升不足2元,中国排名竟超国足
- 刘雨涵 张彬彬落泪致敬李大钊,寄语希望自己掌握主动权
- 中国人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中言论引争议
- 诚实 中国首位女宇航员,为何返回后就没露面?原来一直在背后作奉献
- 伺服 “窝工”技术又双叒叕助力中国“太空首单”
- 研制 好消息中国航空航天技术飞速进步,有望彻底打破西方垄断
- 中国经济网 航天工程董事长唐国宏辞职 姜从斌接棒
- 中国网 【探秘延安红街之二】藏在延安红街里的八个故事
- 歌手 《中国好声音》改版变《歌手》,诸多知名歌手以选手身份亮相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