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 “摆渡”生命18年

中工网 “摆渡”生命18年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_原题为:带给逝者尊严、给予生者宽慰 , 在罗盛强眼里 , 看似“冰冷”的入殓师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职业——(引题)
“摆渡”生命18年(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逸萌
阅读提示
打开入殓师罗盛强随身携带的化妆箱 , 粉底、化妆刷、口红、啫喱水等一应俱全 。 “用自己的双手和技术 , 努力呈现逝者最好的一面 , 让生者好好和亲人做最后的告别 。 ”罗盛强在一次次“摆渡”生命的旅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
图为罗盛强的化妆箱 。
“在这里待得越久 , 我越是相信 , 死亡就是一扇门 , 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 而是穿过它进入另一个阶段 。 我呢 , 作为守门人 , 送很多人穿过那扇门 , 对他们说声:路上小心 , 我们后会有期 。 ”
这段电影《入殓师》中的台词 , 道出了对殡葬行业的理解 , 这部电影也让入殓师这一职业被更多人了解 。
“用自己的双手为逝者恢复往日的面貌 , 让他们安详、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 , 给逝者以尊严 , 给生者以宽慰 。 ”罗盛强就是这样一位入殓师 。
清明节前夕 , 记者来到福州市殡仪馆 , 走近这位80后入殓师 。 从业18年来 , 他从一位“怕水”的“渡船人”变成精通殡葬服务的技术能手 , 也在一次次“摆渡”生命的旅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
“怕水”的“渡船人”
“让步·生命”是罗盛强的微信名 , 初看时或许觉得有些奇怪 , 但知道他是一名殡葬行业从业者后 , 就会对这个名字有更深刻的理解 。
一次 , 完成在逝者棺木周围铺设鲜花的工作后 , 罗盛强有感而发 , 在朋友圈写道:“山高自有远客行 , 水深自有渡船人 。 ”“渡船人”也倾注了他对这份职业的感悟 。
不过 , 这位资深“渡船人”一开始是“怕水”的 。
2002年 , 从福建省民政学校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毕业后 , 罗盛强前往上海实习 。 当遗体接运、遗体防腐整容化妆、葬礼设计与主持服务、遗体火化这些课表上的课程变成殡仪馆里的实操环节 , 他才意识到 , 什么叫作与死亡零距离接触 。
“我感到恐惧 。 ”罗盛强毫不避讳地告诉记者 。
实习时 , 实习生统一住在殡仪馆里 。 “每天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发、一起回家 , 连上厕所都要一起 。 ”罗盛强说 , 为了练胆 , 大家常聚在一起看恐怖片 。
“既然害怕 , 为什么还要选择干这一行呢?”记者问道 。
“也许是心中的一种情结 。 ”陷入回忆的罗盛强向记者分享了一件往事 。
他刚懂事时 , 90多岁的曾祖母因吃饭时被噎住 , 不幸离世 。 送别时 , 年幼的罗盛强看着曾祖母苍白的面庞 , 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 慈祥温暖的曾祖母走的时候是冰冷的 , 罗盛强的心中隐隐作痛 。
长大后 , 罗盛强决定报考殡葬服务专业 。
父母当时并没有立刻反对 , 而是非常冷静地问他:“你真的敢吗?”得到肯定答案后 , 父母同意了他的选择 , 并嘱咐他 , 不能三分钟热度 , 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
恐惧的时间并没持续太久 , 罗盛强很快适应了“摆渡”生命的工作 。
给逝者尊严 , 给生者宽慰
2016年5月 , 福建泰宁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 , 罗盛强和5位同事前往泰宁为遇难者送别最后一程 。
为遗体清洗、整形、化妆、穿衣 , 11天里 , 包括罗盛强和同事在内的13位入殓师 , 不分昼夜地忙碌着 。 由于遇难者曾被泥浆碎石掩埋 , 有的遗体损毁严重 , 面容更是难以辨别 , 因此每个环节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
为修复一位遇难者的面部 , 罗盛强和同事一起用了7个小时 , 为其进行面部填充、拼贴、缝合、化妆 , 让遇难者恢复原貌 。
“我其实非常担心 , 怕家属认不出来 。 没想到的是 , 家属一眼就认出来了 。 ”他说 , 此前的辛苦在那一刻仿佛烟消云散 。
“通过我们的双手和技术 , 让逝者苍白的容颜恢复到往日的面貌 , 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 。 生者看到亲人安详的面孔 , 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 也能够好好地做最后一次道别 。 ”为了实现这些 , 罗盛强需要努力呈现逝者最好的一面 。
仔细梳洗头发、啫喱定型 , 根据逝者的年龄、身份、喜好化妆 , 为逝者剪指甲、刮胡子……这些步骤都需要细致和耐心 。
打开罗盛强随身携带的化妆箱 , 在这个高40厘米的三层对开化妆箱里 , 粉底、化妆刷、口红、啫喱水一应俱全 , 这还只是罗盛强化妆工具中的一小部分 。 其中 , 陪伴他时间最长的是一把为逝者整形用的帕巾钳 。 “每一样工具都要根据使用期限及时清洗、更换 , 一点不能马虎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