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 “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的“秘密”你了解吗?


来源:新华网
_原题为:新华全媒+|“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的“秘密”你了解吗?
新华社哈尔滨4月1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建、何山
近日 , 黑龙江省五常市9万多平方米黑土地被盗挖 ,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 黑土 , 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 , 东北粮仓的命根子 。 黑土为什么这么珍贵?对于黑土地 , 你了解多少?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专家组组长韩晓增说 , 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贵的土壤资源 , 是指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的土地 , 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 。 黑土类型主要有黑土、黑钙土、白浆土、草甸土壤等 。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县域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成果 , 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 。 其中 , 内蒙古自治区0.25亿亩 , 辽宁省0.28亿亩 , 吉林省0.69亿亩 , 黑龙江省1.56亿亩 。
据韩晓增介绍 , 由于暖季短、冷季长而严寒 , 土壤的微生物活动强度不大 , 大量有机物难以迅速分解 , 多转化为黑色的腐殖质 , 从而形成腐质化物质含量很高的表层土壤 。 在地势平缓的地方 , 黑土层厚度一般为40厘米至100厘米;在坡度较大的地区 , 黑土层厚度为20厘米至30厘米 。 据专家介绍 , 黑土的形成周期十分漫长 , 要形成约1厘米厚的黑土层至少需要400年不断的积累沉淀 。
据韩晓增介绍 , 黑土地垦殖前 , 大部分黑土的黑土层有机质含量为3%至6% , 目前耕地的黑土层有机质含量大部分在1.5%至4.5%左右 。 开垦后 , 黑土中的植物残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迅速分解 , 有机质积累的条件被破坏 , 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下降 。
专家介绍 , 从自然土壤到相对稳定的耕作土壤 , 要经过3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转换期 , 这被称作垦殖初期 。 该时期 , 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东北北部以每年1.5%至2.6%、南部以每年0.5%至0.7%的速度下降 。 韩晓增说 , 到了稳定利用时期 , 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每年下降速度为0.1%左右 , 对作物产量影响比较显著 。 根据统计 , 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每下降0.5% , 作物产量就会减少15% 。
东北黑土地支撑起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 , 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粮食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量比例超过20% 。 然而 , 由于东北黑土地开垦以来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 , 土地肥力长期透支 , 加之重用轻养、土壤侵蚀等原因 ,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 生态功能退化——黑土变“瘦”了、变“薄”了、变“硬”了 , 给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挑战 。
面对不断退化的黑土地 , 黑龙江省因地制宜 , 采取不同措施保护 。 针对中厚黑土层采用以秸秆深混还田为主要措施的黑土保育模式 , 针对浅薄黑土层采用以秸秆加有机肥深混还田的黑土培育模式;针对黑土坡耕地建立控蚀增肥模式 , 针对黑土风蚀区建立保护性耕作模式 。
近5年来 , 黑土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 。 以黑土面积最大的黑龙江省为例 , 根据多年监测数据 , 黑土区旱地平均耕层厚度由19.8厘米加深到23.3厘米 。 2015至2017年实施的黑龙江省第一批9个试点县项目区的监测数据显示 , 与2015年试点项目实施前相比 , 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增加了3.6% , 耕地质量平均提升了0.54个等级 。
【中工网|“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的“秘密”你了解吗?】责任编辑:王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