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有“毛发”?霍金的黑洞无毛理论受到冲击

黑洞有“毛发”?霍金的黑洞无毛理论受到冲击
文章插图
从1783年,地理学家约翰·米歇尔首次提出黑洞的概念起,人们便开启了对这个神秘天体的漫漫探索之路。
2019年4月10日,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张黑洞图像——5500万光年外的M87超大质量黑洞,人类第一次得以看到黑洞的真正面目。
黑洞最为人所知的特性之一就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从黑洞中逃脱,包括光。因此,即使是极小规模的黑洞也不会向人们传递出任何关于它的起源或演变过程的线索。
黑洞有“毛发”?霍金的黑洞无毛理论受到冲击
文章插图
第一张M87黑洞照片
图源:Royal Institution
据推断,银河系中不仅充满了数以亿计的恒星,还拥有多达1亿多个黑洞。但由于无法直接观测到这些黑洞,人们难以从外观上区分它们。
不同于双胞胎之间的差别,虽然双胞胎拥有相同的基因,但我们却能从外貌、发型、甚至气质上将它们区分开来。
但根据霍金提出的“黑洞无毛理论”,黑洞只拥有三个可识别特征——质量、角动量和电荷。如果存在两个黑洞在这三个性质上具有相同的值,理论上人们是无法区分这两个黑洞的。
时间来到2021年,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近似极值的黑洞很有可能存在“毛发”,即黑洞边界可能携带可以探测到的信息,这很可能会打破著名的“黑洞无毛理论”。
黑洞理论的发展历史
黑洞(Black Hole),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极小的天体。黑洞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尾期,能量耗尽消亡后,发生引力坍缩而产生的。
黑洞的引力非常强大,即使快如3万米/秒的光速也不能超过其视界(黑洞的边界)内的逃逸速度。
因此,包括光在内的任何物质在靠近黑洞的过程中都会被其吸收无法逃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黑洞无法直接被观测到,只能通过间接方式证明它的存在。
黑洞有“毛发”?霍金的黑洞无毛理论受到冲击
文章插图
黑洞并不“黑”,只是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
图源:pixabay
黑洞研究的进展要从爱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广义相对论说起,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了著名的引力场方程。
几个月后,德国数学家史瓦西计算得到了引力场方程的第一个精确解,即我们现在知道的天体变为黑洞的临界半径——史瓦西半径。当星体坍陷至其史瓦西半径,没有任何作用力能阻挡星体继续坍陷,继而无法挽回的形成黑洞。
在证实了黑洞的存在后,1973年霍金提出了“黑洞无毛理论”:无论什么样的黑洞,其最终性质仅由几个物理量,即质量、角动量、电荷,唯一决定。
当黑洞形成后,只剩下这三个不能变为电磁辐射的守恒量,其他一切信息(科学家称之为“毛发”)都丧失了,不存在其他任何复杂的性质。
极值黑洞可能推翻“无毛理论”?
如果两个黑洞拥有相同的质量、角动量和电荷值,就意味着它们是一模一样、没有丝毫差别的。哈佛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保罗·切斯勒表示,“在经典的广义相对论中,它们就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任何方法能区分出它们。”
当然这都是基于“黑洞无毛理论”的推断,科学家们在论证每个理论时都格外谨慎,因此他们也始终怀疑是否所有的黑洞都严格遵守这个理论。
2012年,当时在剑桥大学工作现在就职于多伦多大学的数学家斯特凡诺斯·阿雷塔基斯(Stefanos Aretakis)提出,某些黑洞在其视界上可能存在不稳定性。
这些不稳定性将会使黑洞视界上的某些区域拥有比其他区域更强的引力,这方面的差别便能让原本完全相同的黑洞具备可区分性。
黑洞有“毛发”?霍金的黑洞无毛理论受到冲击
文章插图
极值黑洞“毛发”仿真图象
但是,他给出的方程解只能证明他的结论在极值黑洞中是成立的,而极值黑洞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极值黑洞在质量、角动量或电荷这三个参数中会有某一个值达到最大。
尽管严格的黑洞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我们有一个无限逼近极值,却没有实际到达极限值的黑洞呢?这样的黑洞至少在理论上是可以存在的,它有没有可能违背“无毛理论”,在视界上具有能够被探测到的不稳定区域?
黑洞“毛发”能否解释黑洞信息悖论
2021年1月底发表的这篇论文肯定了上述猜想的合理性,此外,论文还表示,黑洞的“毛发”可以用引力波天文台探测到。
马萨诸塞大学和罗德岛大学的物理学家高拉夫·康纳是这个研究的参与者之一,他说:“阿雷塔基斯认为在黑洞视界上存在一些可以被探测到的信息,而我们的研究成果为探测这些信息(也可以称之为“黑洞的毛发”)提供了可能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