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啥合适的项目(0基础)

虽然你0基础,没钱,没资源,没人脉,是个“三无”的创业小白,但也不必太过紧张,毕竟三无人士也是有获奖的几率的嘛!毕竟参赛主要还是看你的能力嘛!想一上来就找到合适的项目,是不太现实的,这些东西终归还是要靠自己去思考,去发现的。不过,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引导着你去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1.你的项目要有创新性。
其实,说到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比的就是你的点子,你项目的创新点。而且呢,项目的创新性在评审中,占了接近一半的分数,所以,如果你很看重你的分数,你想拿奖的话(话说来参赛的人谁不想拿奖啊……),就必须注重项目的创新性。创新包括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和工艺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就是说,创造出一种新的东西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写这类商业计划书时,要重点写产品如何生产,这是老师们重点看的内容,写得比较现实,符合现实逻辑,就会得到评委老师们的赏识,从而为你转身。生产技术和工艺创新指的就是,在生产产品时,能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工艺。在写这类商业计划书时,除了要写生产过程,还要说明技术保密、技术产权归属等等问题。模式创新,就在于能否设计出全新的营销模式与策略,例如前几年共享单车的营销模式。商业模式创新,比较适合文科生或者商科生,而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和工艺创新比较适合理科生与工科生。
想出一个好的创意,确实很难,我们可以参考往届的金奖项目和银奖项目,看看别人怎么想的,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灵感。也可以翻翻优质的项目计划书,进行知识的输入,只有输入足够多的知识,你才能够学着去输出。此外,我们的项目,最好能结合时事,结合政策,这样获奖的几率就会大一些。我们还可以从身边寻找痛点,可以召集大家一起思考一个问题:你曾经经历过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很多同学都遇到过这个问题,那这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项目。
2.你的项目要有可行性
首先,在选择项目时,一定要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项目,不要追求假大空。很多大学生都有这样的毛病,动不动“我就是下一个马云”“我要搭建一个让全国人民受益的平台”等等,说好听点,叫理想远大,说难听点,就是装13。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印象管理”,指的是人如果想和他人建立和维持关系,首先需要通过管控自己的行为举止,来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来获取他人的认可。大学生这种装13的行为其实是一种积极的印象管理策略,是为了向别人展现自己的不同和优越,出发点还是希望他人能认同自己,但是那些评委老师们可都是老油条,你在那里吹牛,你以为他们看不出来吗?而且呀,你要知道,心理学上还有一个“首因效应”,指的是,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通常会在他人心中占据主导地位,你想想,如果你给评委老师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装13犯”“假大空”,即使你的项目再好,人家也不会对你的印象改观。所以说,我们要脚踏实地,根据自身实际条件来选择项目,可以与自己的专业、特长、爱好有关,切忌假大空。
其次,我们要做到充分调研,用数据说话。其实,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我们的数据。市场规模有多大?目标用户有多少?这些都能通过调研等方式来得到一个具体的数据,用具体的数据来证明项目的可行性,是最明智的选择。
最后呢,我还有一些话,不吐不快。
其实呢,我并不建议你搞这些。好好学习,拿奖学金它不香吗?有些学校的老师会强制学生参加这些比赛,美其名曰“为了你好”,你说这强扭的瓜,它能甜吗?当然这些都是个例,更多的学生还是自愿的。你才大一,刚刚踏入大学的校门,想搞出一番事业,想让自己成为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我很理解。但是,你现在阅历尚浅,你也说了,自己一点经验都没有,那你参加这种竞赛,参加学校的项目小组,只能提前让你认识到大学的黑暗,因为你去了就是打杂的,跑腿儿的,送饭的。如果这个项目成功拿奖了,风头也会被高年级的人或者老师抢走。如果你自己组建了创业大赛团队,里面只有你和你信得过的人,背后没有指导老师,也没有公司给你撑腰的话,那你有很大概率成为炮灰,忙活半天最后只得到了一个“谢谢惠顾”。总之呢,你啥也不懂,也没有可以带你的人,也不知道正确的门路和方向,那你为什么要去做呢?是因为虚荣心吗?是因为老师的强迫吗?是因为看到身边的人获奖就脑子一热也要报名吗?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越是真实的,越是有用的,越能拿到奖,那些想随便水一水的还是哪凉快哪待着去吧,不仅浪费你的时间,还浪费大家的时间。所以呀,建议你看完我的答案之后,冷静一下,好好想想:自己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大学生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