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本地君 福建风情丨为什么福建人有极强的家族观念,原来是从古至今延续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家好 , 我是福建本地君 , 一个致力于传播福建风土人情以及社会民生的草根作家 , 希望能得到您们的喜爱与支持 。福建地区的村落 , 基本都是一村一姓或者双姓 , 较少出现一村多姓的现象 。 即使是村挨着村 , 也会有一条泾渭分明的无形界线 , 也就是古代所谓的家族势力范围 。
这种现象是古时候在福建地区 , 家族制度的一种直观体现 , 这也造就了福建人具有极强家族观念的特质 。
那么 , 福建人的家族制度是如何形成 , 又有什么样的发展呢?
家族制度的起因汉唐以来 , 大量的北方汉民迁入福建 , 他们需要在当地土著人手中取得生存空间与地方上的统治权 。 因此 , 在早期的迁居福建过程中 , 北方汉民与当地闽越土著人的利益争夺异常激烈 , 互相厮杀是常有之事 。 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唐高宗时期的“蛮獠啸乱” , 陈政、陈远光父子入闽平乱 。
因此 , 早期北方汉民进入闽地之后的发展 , 并不是一帆风顺 , 他们需要经过艰难而残酷的斗争 , 才能征服当地的闽越土著人 。
随着北方汉民源源不断地迁入 , 生存空间与家族利益的争夺日趋白热化 。 北方汉民之间不同家族之间的争夺也就愈演愈烈 , 由于当时缺乏应有的社会秩序 , 因此这种争夺可谓是“你死我活” 。
曾有专家进入乡间做过调查 , 漳州市龙溪县二十五都良村的黄氏家族 , 其族谱中有记载 , 在他们的先祖到达良村之时 , 此地有庄姓、林姓居住 。 当黄氏迁入后 , 倚仗着家族人多势大 , 逐渐把庄、林等小姓挤出了良村 。 林姓被挤出良村后迁往尤溪仙都 , 伙同外地林姓宗亲 , 赶走了仙都的小姓 , 占据仙都 , 发展成一个大家族 。 如今 , 林姓已经是仙都的一个大姓 。
此时 , 出于生存的需要以及家族的扩张 , 家族制度就已经慢慢成型了 。
家族制度的形态当一个家族抢占一个地盘之后 , 就要巩固自己的家族势力 。 因此他们在从事生产的同时 , 还要防御外来者入侵 。 所以 , 他们在定居地建立起的聚落形态 , 以坞、堡、屯、寨最为常见 。
【福建本地君|福建风情丨为什么福建人有极强的家族观念,原来是从古至今延续的】在福建闽北建瓯 , 有个村落叫“谢屯” , 原先为谢氏家族居住地 , 后来祖氏家族入侵 , 由于谢氏家族势力小 , 不得不迁居外地 , 而这个“谢屯”仍然被沿袭至今 。
福建大家族的形成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里 , 土地和山场是重要的生产资源 。 虽然自秦代以来 , 中国就已经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土地制度 , 特别是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度 , 但是这种制度仅仅是在中原地区推行较广 。
由于福建在古代山高路远 , 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 。 因此对于土地及山场等资源的争夺 , 依靠的是自身家族的实力 , 而具有政治地位和家族实力的宦官世家 , 自然就更能不断的扩张自己的家族势力范围 , 形成一种“滚雪球”的循环 。
福安的甘棠(三塘)堡 , 原先为刘氏家族居地 , 后来被林、郑、陈等数个宦官家族合谋占有 , 一分为三(南塘、官塘、外塘) , 筑海为田 , 然后族人迁入居住 。 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家族势力扩张家族领地的例子 。
写在最后福建先民在经历了与土著人争夺控制权 , 以及各家族之间的资源争夺 , 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家族利益为中心的制度 。
到了明朝中期 , 随着福建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 不少家族开始发家致富 , 民间便出现了大量的宗祠建造、祖坟修建、义庄族田的设置等 , 各家族的势力开始稳定下来 。 从这个时期开始 , 福建家族组织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制度日趋完善 , 管理日益严格 , 家族也日益兴盛 。 明末清初 , 福建人的抗倭斗争 , 也进一步巩固了各家族组织的凝聚力 。
数百年过去了 , 这种家族制度 , 伴随着宗祠、族庙一直延续至今 。
虽然如今的社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 , 但是在福建人心中 , 这种家族观念还是在心中深耕 ,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传承吧 。 #福建#
推荐阅读
- 博君一 博君cp发糖了直播间疯狂刷屏,网友直呼没救了
- 福建省 福建有一景区,占地达132平方公里,拥有五大景区,门票115元
- 稻城亚丁 西藏路边常有白色帐篷,为何坚决不能进?本地人:进去容易出来难
- cp 肖战话剧如梦之梦场外:博君一肖CP粉大喊口号,用王一博周边应援
- 心路历程 《大浪淘沙》英雄背后的极致柔情:胡原君化身贤内助显女性力量
- -1 《中流击水》热播 王仁君多维度诠释伟人风貌
- 犀利哥 “百变星君”王一博,你更喜欢哪种呢
- 归字谣 归字谣·潸与归字谣·欢
- 西藏 去西藏只知布达拉宫就落伍了,本地人推荐的7个打卡地,值得一去
- 王传君 苏芒“一天650元伙食费不够”是假的,明星生活的“壕”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