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庄户剧团( 三 )


故乡的庄户剧团】那时流丹埠村剧团演出的《沙家浜》在周边小有名气,还曾到盆里家等村里演出。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村剧团能演出京剧《沙家浜》这出大戏,现在看来,有点匪夷所思。但他们硬是演出成功了,真是敢想敢干敢为啊!第二年,杨永训和杨盛林又将京剧《沙家浜》移植成吕剧,这又是一个跨越。其中参演的演员有杨芝林、杨永辉、杨月兰、杨京兰等。乐队由杨民宪和杨永训领衔。演出后依然大受村民欢迎,说明这次剧种移植是成功的。将京剧移植成吕剧,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剧种,其艺术内涵和表演技巧也不尽相同,对演员转型的要求也比较大,运作起来难度不小,但这事硬是让他们弄成了。这说明他们的艺术修为还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不能不让人佩服。
那时的庄户剧团,参演者全是义务,没有任何经济收入,连饭也不管,有时演出服都没有。王鹏德在回忆他演《王小赶脚》时,当时没有演出服,只能穿自己的衣服上台演出。他把小棉袄往紧里裹了裹,腰上系上一条布条,就登台演出了。没有报酬,全是义务付出,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但那时的青年凭着对戏曲的一腔热情和对父老乡亲的热爱,不计报酬,甘于付出。这种精神,这种境界,令人肃然起敬。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如今流丹埠村的庄户剧团早日成为历史,成为一种记忆。时下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出外打工,留守乡村的大多是老年和儿童,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庄户剧团了。加上文化多元化,一些青年人对传统戏曲渐行渐远了。他们更喜欢时尚和前卫,对传统的东西兴趣越来越淡漠了。现在乡村仍然坚持唱吕剧的,多是中老年人,难觅年轻人的身影。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忧虑,戏曲文化的传承需要青年人担纲,否则,就有可能逐步走向衰亡。当年故乡创办庄户剧团,是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一种文化现象。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给予村民艺术上的享受。庄户剧团的艺术水平虽然不是很高,但所产生的艺术价值不可磨灭。是那个时代村民的精神家园之一,是村民的“艺术大餐”,值得回味,值得肯定。毫无疑问,庄户剧团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