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后,人类找到了17万光年外恒星爆炸形成的中子星

34年后,人类找到了17万光年外恒星爆炸形成的中子星
文章插图
1987年2月24日,天文学家观察到一颗恒星的明亮爆炸。此后,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爆炸残留下来的恒星核心。最近一项研究显示,一群天文学家利用NASA太空任务和地面望远镜的数据可能终于找到了它。
这颗爆炸的恒星称为超新星1987A,是大约400年来肉眼可见的第一颗超新星,位于大麦哲伦星云,距离地球只有17万光年。
当一颗恒星爆炸时,会在外层物质被送入太空之前自行坍缩。核心的压缩使其变成一个异常致密的物体。以太阳为例,其核心最终会坍缩成一个只有10英里宽的物体中。这些物体被称为中子星,因为它们几乎完全由密集的中子组成。它们是极端物理的实验室,在地球上无法复制。
研究人员根据NASA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的数据和核光谱望远镜阵列(NuSTAR)以前未公布的数据,加上去年报道的地基阿塔卡马大毫米阵列(ALMA)的数据,表明这颗中子星存在于1987A的中心。
34年后,人类找到了17万光年外恒星爆炸形成的中子星】1987A的中心被气体和尘埃包围。研究人员使用最先进的模拟技术来理解这些物质如何吸收不同能量的X射线,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解释X射线光谱,即不同能量的X射线量,这使他们能够估计SN 1987A中心区域的光谱。
研究人员表示,由于围的恒星碎片通过大量吸收其较低能量的X射线发射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该中子星目前无法探测到。经过预测,其发射的辐射将在大约10年后出现,到时将正式宣告其存在。
该发现刊登于《天体物理学杂志》(Astrophysical Journal )。
编译/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原文链接:
https://arxiv.org/abs/2101.09029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