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院士,40年风雨,换路赶超,我国激光陀螺从零到世界第二

\t激光陀螺是什么?
\t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厘清几个问题:为什么导弹能够精准确击中目标?战机还有导弹在空中飞行时,如何确定自己的姿态?航天器在绕地球轨道飞行时,如何保持正确姿势?
\t解决这些难题,要依靠大名鼎鼎的陀螺原理和陀螺仪。
\t陀螺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当陀螺旋转速度很快的时候,它就会立在一个点不动,当转速足够快的时候,即使放置它的平板出现倾斜,陀螺自身也不会倒,并且其转轴始终指向一个固定方向,这就是物体的“定轴特性”。

一位院士,40年风雨,换路赶超,我国激光陀螺从零到世界第二
文章插图

\t科学家们利用这一特性制造出能够定向和定位的陀螺仪,再利用这一装备得出载体的实时位置和运动方向,进而可以变成制导系统或导航系统。
\t但传统的惯性导航采用的机械式陀螺,体积庞大,制作繁杂,精度低,还容易损坏,再加上现在战争对武器装备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导航系统度精度高的同时体积还要小,可靠性还要高,因此,激光陀螺应运而生。

一位院士,40年风雨,换路赶超,我国激光陀螺从零到世界第二
文章插图

\t谈到这里,大家可能大致明白了,激光陀螺仪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那么我国在这处于什么地位呢?
\t可以毫不谦虚的说,如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激光陀螺研发生产和应用强国!但40年前可谓是真正的“一穷二白”,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不得不提到一位人,那就是高伯龙院士。

一位院士,40年风雨,换路赶超,我国激光陀螺从零到世界第二
文章插图

\t在上世纪60年代,西方先进国家,已经开始在弹道导弹上应用激光陀螺并对外实施严密的技术封锁,而当时的中国科学家,仅仅是知道激光陀螺这一名词,对于其他一无所知。
\t1971年,钱学森将两张写着激光陀螺大致原理的纸交给国防科大,让我国科学家第1次真正了解到激光陀螺。

一位院士,40年风雨,换路赶超,我国激光陀螺从零到世界第二
文章插图

\t国内各科研单位也开始了对于激光陀螺正式的研究,这其中就有原本学习理论物理,刚被调到激光教研室的高伯龙。
\t当时,中国自行研制激光陀螺仪主要有4种方案,专家最看好的是国外通行的“二频机械抖动”,最不看好的是“四频差动方案”,这方案进入该领域不到一年的高伯龙提出的。

一位院士,40年风雨,换路赶超,我国激光陀螺从零到世界第二
文章插图

\t但业内专家的质疑,并没有让高伯龙改变看法,理由很简单:以我国目前的工业水平,如果效仿外国,几十年内都无法取得突破,要想成功必须走自己的路!
\t就这样,“固执己见”的高伯龙,一头扎进了激光陀螺的研究里!
\t建立完善的理论大厦,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但第一个工程样机的出现,花费了20年。
\t这20年里,投入激光陀螺研制的单位从二十几家,到最后仅有高伯龙带领的科大团队坚守下来。
\t这20年里,国外先后有三家相似项目下马,领域专家质疑声四起。
\t这20年里,理论物理专业出身的高伯龙,学习了工程技术,学习了材料化学,学习了电脑编程,一头黑发变得雪白。终于在1994年,全内腔四频差动激光陀螺工程样机,通过鉴定!

一位院士,40年风雨,换路赶超,我国激光陀螺从零到世界第二
文章插图

\t这时,高伯龙已经年过六旬。
\t快退休了,歇歇吧,成果已经有了!
\t不,这一次,他又盯上了某新型激光陀螺。这一型号的激光陀螺损耗率更低且对温差的适用性更强,因此更加适合瞬息万变的战场。
\t而这一干又是10年!
\t2006年12月国内首套使用新型激光陀螺仪的旋转式惯性导航系统问世,之后,在某项装载了新型激光陀螺的装备在测试时,打出了人民海军历史上首个“百发百中”的好成绩。
\t这一年高伯龙院士已经年近八旬,该歇歇了吧!享受享受儿孙之乐吧。

一位院士,40年风雨,换路赶超,我国激光陀螺从零到世界第二
文章插图

\t没有,这位戴着高度老花镜的老人带领着他的团队,又开始了下一步的研究,涉足航空航天领域,直到2017年,高伯龙院士在病床上安静的离开人世,享年89岁。
\t这是最后的十年!
\t致读者的一段话!
\t高老,清华大学理论物理系毕业的,在网络上,有这样一种声音批判:清华是美国培养人才的摇篮,不可否认,这是如今社会的一种现象。但请记住这样一句话: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毕业于清华,拒绝国外高薪职位,埋头国内科研骨干的学者也大有人在,不要一杆子打倒一船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