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比比 想让中国人吃饱的“小麦之父”茹振钢:中国的饭碗要自己端着

甄比比 想让中国人吃饱的“小麦之父”茹振钢:中国的饭碗要自己端着

文章图片

甄比比 想让中国人吃饱的“小麦之父”茹振钢:中国的饭碗要自己端着

文章图片

甄比比 想让中国人吃饱的“小麦之父”茹振钢:中国的饭碗要自己端着

文章图片


大家好 , 我是甄女士 。
1988年 , 小麦育种专家黄光正病重 , 医院一连着下了几次病危通知书 。
临终前 , 他已经瘦成了皮包骨头 , 疼得几乎要晕了过去 , 就连神智也有点不清了 。
趁着清醒的时候 , 他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给学生写了一封信 , 留下了八个嘱托 , 其中有一条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 , 都要往前走 , 都要往前干 , 一定要把小麦的科研继承下去 。
后来 , 那名学生将全部的精力都给了小麦 , 如今 , 中国人吃的每8个馒头中 , 就有1个来自他培育的“矮抗58” 。
他就是被称为”小麦之父“的茹振钢 。

1942年 , 河南爆发了历史罕见的大饥荒 , 那一年能够吃上一顿饱饭就是最大的奢望 。
16年后 , 一个叫茹振钢男孩出生在了河南沁阳县南关村 , 可他出生没多久 , 就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 。
那时候 , 茹振钢家中兄弟姐妹很多 , 吃上一碗白面饭成为了茹振钢最大的梦想 , 他说 , 那时候谁手里要有吃的 , 他可以放下尊严做任何讨好之事 。
所以小的时候 , 他总想着什么时候可以不为吃饭犯愁 , 那才算上最好的日子 。
1978年 , 茹振钢参加了高考 , 当时他特别想当一名科学家 , 但却意外的被录取到了农科院校 。
刚开始 , 他有点失望 。
他的班主任劝他说:“农业研究非常重要 , 如果你能让沙漠变绿洲 , 再让绿洲都种满粮食 , 解决中国人吃饭的问题 , 那将是多么了不起的功劳!”
茹振钢一听特别有道理 , 他决定把让中国人吃饱饭当做自己的最大目标 。
1981年 , 茹振钢从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毕业 , 之后被分配到了河南科技学院 , 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恩师黄光正教授 。
黄光正告诉茹振钢 , 如果想要做科研一定要有点傻子精神 。
当时 , 茹振钢还不太明白老师的意思 , 黄光正就解释说:“好多人不是因为不聪明 , 是因为太聪明了 。 这山看着那山高 , 其实他不持久 。 搞科研的人要持之以恒 , 盯住一个科学命题就要把它干到底干到完美 , 干到把自己聪明才智全部用尽了 。 ”
茹振钢当即就告诉老师:“我不怕吃苦 , 一定能坚持下去 。 ”

从那之后 , 为了夯实基础 , 茹振钢直接泡在了图书馆 , 就连中午吃饭的时候都不舍得出去 。
就这样几年过去 , 他几乎把图书馆的书都翻了个遍 。
1986年5月 , 茹振钢去周口去进行小麦考察 , 有位老乡特别骄傲的跟他说:“你看今年的麦子长的挺好 , 穗子又多又大眼看就要大丰收了 。 ”
茹振钢听了之后很高兴 , 可到了晚上就来了一场暴风雨 , 老乡们的麦子全部倒在了地上 , 这意味着这一年的产量将会大打折扣 , 农民们一年白忙活了 。
这件事情对茹振钢的冲击很大 ,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育成让农民们种上放心的种子 。
为了培育新的品种 , 摸清现有品种的生长特点 , 茹振钢种下1万多份小麦品种 。

从此以后 , 他便开始了不分昼夜的观察 ,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 , 突然下起了雪 , 天特别的冷 , 在看到下雪后 , 茹振钢换上了胶鞋就往外跑 , 他告诉家里人 , 这是观察小麦抗冻的最佳时机 , 绝对不能错过 。
“年可以不过 , 试验不能停 。 一年365天 , 我一天也离不开小麦 。 ”
在茹振钢一次次不停的实验下 , 他终于培育出了一个高产稳产 , 好种好管 , 能抗8级大风 , 能耐零下16度低温的小麦品种 , 他还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矮抗58” 。
为了推广最新的麦子 , 茹振钢常年奔走于各地的农田之中 , 乡亲们都说 , 要想认出茹振钢很容易 , 因为他常年都会背一个很大的斜挎包 , 里面装着工具、资料和水壶 。

“他背个包 , 骑辆自行车 , 一到村里就抓紧给乡亲们上课 , 抽空再去田里看看 。 ”
经过试种后 , 乡亲们的小麦产量从过去亩产不到1000斤一跃到现在亩产1300斤 。
大家都说茹振钢是“粮财神” , 更有乡亲们编出了“矮抗58 , 谁种谁发”的童谣口耳相传 。
如今 , 矮抗58品种累计推广2.6亿亩 , 增产小麦119.1亿公斤 , 被誉为“黄淮第一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