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字朴实内容深刻的书还是读貌似华丽词藻 内容干瘪的书有意义如果是前者为何许多人更愿意买后者

新年好。看着春晚,写点东西。下面我特别邀请鲁迅先生回答此问题。文段引自鲁迅先生《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那么,作文真就毫无秘诀么?却也并不。我曾经讲过几句做古文的秘诀,是要通篇都有来历,而非古人的成文;也就是通篇是自己做的,而又全非自己所做,个人其实并没有说什么;也就是“事出有因”,而又“查无实据”。到这样,便“庶几乎免于大过也矣”了。简而言之,实不过要做得“今天天气,哈哈哈……”而已。这是说内容。至于修辞,也有一点秘诀:一要蒙胧,二要难懂。那方法,是:缩短句子,多用难字。譬如罢,作文论秦朝事,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烧书”,是不算好文章的,必须翻译一下,使它不容易一目了然才好。这时就用得着《尔雅》,《文选》了,其实是只要不给别人知道,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动手来改,成为“始皇始焚书”,就有些“古”起来,到得改成“政俶燔典”,那就简直有了班马气,虽然跟着也令人不大看得懂。但是这样的做成一篇以至一部,是可以被称为“学者”的,我想了半天,只做得一句,所以只配在杂志上投稿。我们的古之文学大师,就常常玩着这一手。班固先生的“紫色鼃声,余分闰位”,就将四句长句,缩成八字的;扬雄先生的“蠢迪检柙”,就将“动由规矩”这四个平常字,翻成难字的。那么显然,鲁迅先生是鄙夷这些故弄玄虚的文字的。但这只是一点介绍,鲁迅先生接下来就开始大力讽刺了。做得蒙胧,这便是所谓“好”么?答曰:也不尽然,其实是不过掩了丑。但是,“知耻近乎勇”,掩了丑,也就仿佛近乎好了。摩登女郎披下头发,中年妇人罩上面纱,就都是蒙胧术。人类学家解释衣服的起源有三说:一说是因为男女知道了性的羞耻心,用这来遮羞;一说却以为倒是用这来刺激;还有一种是说因为老弱男女,身体衰瘦,露着不好看,盖上一些东西,借此掩掩丑的。从修辞学的立场上看起来,我赞成后一说。现在还常有骈四俪六,典丽堂皇的祭文,挽联,宣言,通电,我们倘去查字典,翻类书,剥去它外面的装饰,翻成白话文,试看那剩下的是怎样的东西呵!?好了,鲁迅先生骂爽了,现在鲁迅先生来回答,这样的文字为什么会有人看:不懂当然也好的。好在那里呢?即好在“不懂”中。但所虑的是好到令人不能说好丑,所以还不如做得它“难懂”:有一点懂,而下一番苦功之后,所懂的也比较的多起来。我们是向来很有崇拜“难”的脾气的,每餐吃三碗饭,谁也不以为奇,有人每餐要吃十八碗,就郑重其事的写在笔记上;用手穿针没有人看,用脚穿针就可以搭帐篷卖钱;一幅画片,平淡无奇,装在匣子里,挖一个洞,化为西洋镜,人们就张着嘴热心的要看了。况且同是一事,费了苦功而达到的,也比并不费力而达到的的可贵。譬如到什么庙里去烧香罢,到山上的,比到平地上的可贵;三步一拜才到庙里的庙,和坐了轿子一径抬到的庙,即使同是这庙,在到达者的心里的可贵的程度是大有高下的。作文之贵乎难懂,就是要使读者三步一拜,这才能够达到一点目的的妙法。感谢鲁迅先生的回答。但阁下既然邀请了我,我抬个鲁迅出来,也不太好,下面班门弄斧,写点私货。我有写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写作主题听凭爱好。有时我会写小说,阅读量就很大,有五六十。有时我会写一些关于提高情商的内容,干货含量很高,阅读量就越来越少(因为情商是一个系列,阅读量是断崖式下跌的),最后阅读量只有十几个,我就不写了。小说很好读,刷刷刷看一下午也不会累,但是却收获不了什么。大家小学都学语文,经常有这么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几十字。但为了表达这几十字,作者要写成千上万字。也就是说,小说真正想表达的,就只有这几十个字。干货非常少。理论性较强的书,读起来很累,但是读一万字,收获就有一万字。人的认知能力是有差距的,有些人的大脑没有办法处理干货,他们就只能去看那些内容少的书。而这样的人是很多的,这就导致你看到的结果:读文字朴实内容深刻的书,比读貌似华丽词藻内容干瘪的书人数少得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