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视频 《重返刺桐城》:丝路精神照亮前行的路


作者:赵 捷
“刺桐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 , 甚至可以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这样描述元代的泉州 。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 泉州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近日 , 三集纪录片《重返刺桐城》以《光明之城》作为引线 , 史料与现实交互呈现 , 展示了泉州保留完整的特有遗迹与闽南文化传统 , 以此探寻和解码中国海洋文明的东方色彩和时代影响 。
多元表达 , 还原旧时刺桐完整面貌
纪录片除了充分运用各种文字书籍、古籍以及相关历史影像文献资料外 , 还大胆采用了纪实寻访、情景再现、三维动画等拍摄方式 , 力图通过多元表达 , 印证和描绘刺桐港海上国际贸易的旧时盛景 。 如蟳埔村时至今日女性无论长幼尊卑 , 始终保持着一年四季头戴花环的习俗 , 后来发现这是从古代中亚传入的习俗 。 纪录片除了展示这一习俗外 , 还通过历史资料再现相关场景 。
【光明网视频|《重返刺桐城》:丝路精神照亮前行的路】站在历史长河的两端 , 观众不仅可一看到马可?波罗等人书写和记录的泉州历史盛景 , 也有黄真真、黄屋锥、黄凌霄等人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古刺桐精神的实践;领略到雅各初见刺桐港的繁荣景象 , 泉州府知州陈偁书写离任前最后一份奏章时的郑重、忧虑与期待 , 以及水师统帅郑芝龙面对大战前的肃穆和坚毅 。
历史文献资料的辅正和片中对历史人物的生动还原 , 不仅再现了古时刺桐港作为东方大港的繁荣景象 , 更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 , 也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 。 正如学者易中天的评价 , “行走在泉州城 , 一不留神你就会跟历史撞个满怀” 。
以史为鉴 , 构建多元文化交流盛景
与“海上丝绸之路”相伴而来的 , 是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多文化在泉州的广泛传播 , 它们与中原文化、古闽越文化交汇交融 , 相生相长 。
关帝庙、清净寺、印度正教遗址……跟随镜头行走在泉州城 , 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多元文化在这里的发展繁荣:短短一条涂门街上 , 包含着关帝庙、清净寺、文庙、基督教堂、佛寺和道观 , 让怀揣不同信仰的人都能自由地享有着各自的精神领地;瓷器在唐朝就已传到欧洲 , 并在那里生根发芽 , 发展成一门艺术 。
凡此种种 , 无不体现出古代东西文化交汇、宗教包容的社会风尚 , 让后世人们得以穿越岁月的洪流 , 一睹古刺桐城曾经所经历的繁荣盛景 。 这种精神延续千年 , 沉淀为今天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 这是人类文化的累累硕果 , 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 未来 , 中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 , 让丝路精神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 , 生发出新的硕果 。
鉴往知来 , 传承文化自信光荣传统
从唐朝到元代 , 刺桐用600年时间画出了一条完美的上升曲线 , 从一个码头成长为中古时代东方的第一大港口 。 一批批海外来客 , 带着异域的艺术、宗教、文化和科技 , 通过海路进入这里 , 创造出辽阔包容的气质 , 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国 。
对话历史 , 是探寻细节 , 更是汲取经验 。 从古代中国海洋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出发 , 增强当代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 。 对话当代是肯定现状 , 更是奋发进取 。 从一个个平凡人的奋斗故事出发 , 牢记勇于担当、诚实守信的文化自觉和民族大义 。 对话未来 , 是基于现实 , 更是美好希翼 。 从一帧帧现实奋斗的图景出发 , 发扬敢为人先、兼容并包的文化包容和发展理念 。 从历史到现实 , 从现实到未来 , 纪录片在讲述中阐明了文化自信的主题 。 我们坚信 , 刺桐这个东方大港也将会在新一代刺桐人和刺桐发展理念的探索和指导中 , 走向新的高度 。
以史为鉴 , 观照当下 , 是纪录片的重要价值之一 。 《重返刺桐城》以国际化的纪录方式展开叙事 , 从《光明之城》的故事切入 , 以小见大、由表及里 , 不仅传递了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 也让我们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 。
(作者系中广联合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央新闻电影集团副总裁)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