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中秋团圆夜,最美是相思

读史 中秋团圆夜,最美是相思

文章图片

读史 中秋团圆夜,最美是相思

文章图片

读史 中秋团圆夜,最美是相思

文章图片

读史 中秋团圆夜,最美是相思

文章图片

读史 中秋团圆夜,最美是相思

文章图片


中秋起源
“中秋”一词 , 最早见于《周礼》 。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 , 农历八月十五日 , 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 , 故称“中秋” 。 一年有四季 , 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 , 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 , 故中秋也称为“中秋” 。
如果说大地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踏实与坚韧的话 , 那么月亮就承载了我们民族的想象与柔情 。
从玉兔捣药、嫦娥奔月的神话 , 到“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的诗歌 。
太多难以诉说的感情 , 被我们寄托在了清冷的高空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 江月年年只相似 。
千百年的相思被我们悬挂高空 , 时代虽然流转 , 但是有些东西从未改变 。

正是在民间自发的想象力下 , 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了横跨时间不变的共通情感诉求 。
可以说 , 正是共同的情感创造了中秋这样一个团圆的节日 。
北宋太宗年间 , 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 取意于三秋之正中 , 届时万民同庆 。
而中秋节成为一年中的重大节日 , 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 。
我国封建社会 , 开科取士 , 一直是统治者非常重视的一件大事 。, 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 , 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 。 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 , 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 , 誉为月中折桂之人 。
每到中秋 , 必须进行隆重庆贺 , 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 , 经朝历代 , 盛行不衰 , 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

中秋衍变
从夏商周到秦汉期间 , 受到原始的岁时观念的影响 , 拜月的性质除了原始宗教一面 , 还有表现出很强的政治性 。
日、月是代表了天地万物的大神 , 对日月的祭祀不是普通人可以接触的 , “祭月”的权力为皇家所把控 , 仪式集中于官方上層 , 大多数民众因而无法参与其中 。
唐宋时期 , 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愈发深入 , 月亮的神秘性开始消褪 , 上层对月神信仰的独占开始被打破 。 《梦梁录》中记载:“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 , 又谓之月夕……至如铺席之家 , 亦登小小月台 , 安排有宴 , 团圆子女 , 以酬佳节 。 ”
宋代对中秋节的描述中 , 娱乐游戏的内容取代了庄重严肃的祭祀仪式 。 从流传下的中秋节令画《瑶台步月图》中 , 清晰的勾勒出了宋代中秋欢庆娱乐的一幕 。
画中描绘的是仕女中秋聚会欢宴的场景 , 画中的四人 , 分别持杯、摇扇、端盘并且手托酒壶 , 欢聚一堂 , 共庆中秋佳节 。
相比于前代 , 宋代的中秋“享乐”色彩浓厚 , 从节日的性质上划分更偏向于娱乐社交 , 但在拜月活动的多样化愿景背后 , 并没有界定出一位清晰而明确的偶像 。

宋 瑶台步月图
明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 节日文化中的现实的功利性显著 。 在中秋的节俗中 , “祭月”、“拜月”逐渐成为中秋节中普遍遵循的节日仪式内容 。
这一时期中 , 以绘有月光菩萨和捣月玉兔的月光纸(月光神码)作为拜月的仪式中的重要物品 。

月光菩萨
清代继承和延续了明代以来中秋拜月的传统 , 在北方地区 , 兔儿爷开始成为拜月中的偶像 。 兔儿爷指的是一种兔首人身的泥塑 , 形态各异 , 是对中秋文化中的玉兔形象的艺术化、人格化甚至神格化的加工创造而成 , 也是中秋节期间重要的节令玩具 。
中秋风俗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 , 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 , 但未成习 。 到了唐代 , 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 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
待到宋时 , 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 , 正式定为中秋节 。 与唐人不同 , 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 , 常以阴晴圆缺 , 喻人情事态 , 即使中秋之夜 , 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

推荐阅读